信息化時代對現代人才的需求。班級授課製是十七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誇美紐斯的《大教育學》、菲赫巴特的《教育學》和凱若夫的《教育學》都是在這種教育組織形式下研究其規律而產生的,批量式的培養人才滿足了當時社會的要求。21世紀不是工業化大生產時代,流水線作業生產同一產品的時代,而是知識經濟時代,它需要的是富有個性的創新型人才。因此,21世紀的教育也要因此而適應,更加以人為本,更加照顧學生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因人設材。目前教育改革出現兩大趨勢:一是教育的價值取向從單純的傳遞教科書上所呈現的現有知識向促進人的主動健康發展轉變;二是教學的組織形式從批量生產式的大班教學向適應個性充分發展的小班化或個別化教學轉化。小班化教學因此背景而產生。21世紀的教育必須以培養現代人,即具有獨立個性和人格,適應現代社會並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為目標。小班化教學是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了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它必將得到發展。
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這就使得大班化教學麵臨諸多問題,比如如何麵向全體、如何因材施教等,小班化教學就應運而生。近幾年來,由於城市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小學班級人數開始逐漸減少,他們實施了小班化教學改革實驗,也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並在全國推廣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部分州開展了縮小班級規模的實驗。1993年克林頓總統創導全國性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運動後,教育部不遺餘力地推動縮小班級規模,並製定了相關的法規。在此基礎上,從1999學年開始,聯邦政府正式啟動龐大的“縮小班級規模計劃”。在中國,1996年,上海率先進行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1997年,北京等學校相繼開展此項研究工作。1996年,上海市率先開展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10所小學在起始年級中進行首輪小班化教學試點,此舉被稱為“教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發展等起到明顯的效果。對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資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為了教育的一場新革命。
三、小班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1.心理學理論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越受老師關注的條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馬利翁效應)。小班化教學由於班級學生數的減少,使得教師比較容易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個性。
2.教育學理論基礎。教學過程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實現個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溝通和富有創造性的轉換,逐漸完成個人精神世界對社會共有精神財富具有個性化和創生性的占有,充分發揮人類創造的文化、科學對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價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係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係,這種關係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小班化教學使得學生的自主探索成為可能,也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加充分。
四、小班化教學目的
1.從教學過程角度:
拓寬學生的活動空間;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強化積極的人際互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2.從教學結果角度:
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其內在的潛能,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欲望;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麵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得到個性化的教學,促使人人成功。
美國二十餘年有關中小學小班化教育改革項目,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相關研究證明,中小學實施小班製教學可以讓老師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更多的時間上,進而改善他們的學習成果,目前,美國已有二十五個州推動降低班級學生人數的政策或正擬訂相關計劃。其中以20世紀80年代末期田納西州的“師生比例改進計劃”(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與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學部門於1996年推出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學生成就保證計劃(SAGE)最著名。在美國聯邦教育部發表的一份名為《縮小班級規模:我們知道些什麼?》(Reducing Class Size:What Do We Know?)的研究報告中,分析、歸納了美國二十餘年有關中小學班級規模之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