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2)(3 / 3)

然而,學校正在變大。研究表明,對於一所小學來說,300到400名學生是合適的;對於一所中學來說,400到800名學生是合適的。從1940年到1990年,盡管美國人口增加了70%,k-12年級公立學校的數量卻降低了69%,結果,學校的平均注冊學生數增加了5倍以上。雖然中學校長們在1992年的全國中學校長協會上說,中學的最佳規模應是400到599人,但從1988年到1993年間,小型中學的數量明顯減少了(從34%減少到22%)。大型中學(800名學生以上)在以前的20年內隻增加了2%,之後從1988年的14%劇增到1993年的30%。全國範圍內學校的合並影響新成立的中學的規模大小。尤其在鄉村地區,那裏正在將小型的社區小學的6至8年級去掉,而將其合並到大型的中學裏。

1990年,關於美國中等學校改革的一個國家論壇(包括40個中學領導、政策製定者、顧問以及來自各基金會、協會和高等教育機構的代表)發表了一份麵向未來的聲明,提出一個構想以加速推動中等學校的改革並有助於創造出表現一流的中等學校。這個構想中的三個主要概念是:表現一流的學校在學術上是優秀的(提高學生成績);在發展上極負責任(充滿愛心的、安全的環境);在社會上平等(公平,向所有學生提供嚴格的課程計劃)。教育家蘇珊·加利蒂認為,似乎沒有幾個學校作出朝著這些方向努力的承諾,而小型學校則可做到:

(1)學術成績。雖然學校大小與學生成績間的關係還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些研究表明,小型學校有利於學生取得較高的成績。同時研究還表明,在總體上小型學校可以使學生取得同等的或更優的成績,而且小型學校對於那些少數民族學生以及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學生的成績能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小型學校的教師更有可能形成教學小組,使教學內容成為一個整體,運用年齡段分組法和合作學習法,並使用多種評價手段等。這些學校也更加注重實際經驗和校外知識的學習。

(2)學校風氣。關於學生態度的研究結果是絕對支持小型學校的。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對學校規模尤其敏感,小型學校的學生進步更大,同時小型學校也比大型學校有更少的消極社會行為,少數民族學生以及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學生的社會行為甚至比同校的其他學生受小型學校的影響更為積極。

(3)學生參與度。小型學校不僅有比大型學校更高的課堂出勤率,而且那些由大型學校轉入小型學校的學生也會提高其課堂出勤率。在小型學校,中途退學的學生更少,此外,小型學校輔助課程的參與度要高得多。盡管大型學校可提供比小型學校更豐富的活動,但對學校規模的研究表明,小型學校的學生在參與輔助課程的活動中更為活躍,更為主動。

(4)歸屬感。研究者們發現,小型學校的學生比大型學校的學生有更強烈的歸屬感。調查顯示,這種增強的歸屬感能夠減輕或消除學生的疏離感。因此,也肯定會影響他們的自信、自尊以及要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感。

(5)師生關係。有些研究者們已經注意到了師生關係,尤其是在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和對他們關心的表達上,發現在小型學校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之間有確定無疑的相關性,各種人際關係的研究還沒有發現在大型學校裏有同等的或更好的人際關係。就管理人員和教師對工作、對領導以及彼此之間的態度來說,大型學校似乎促使教師們對學校管理產生消極的看法。小型學校的家長參與度更高,這種現象常被引用為對學生成績和態度產生積極的影響的原因。

(6)公平。保持學校的較小規模,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平等機會。一般而言,擁有最大的學校和學區的州往往學習成績最低,學生退學率最高,師生比例最差。進入大型學校學習受到最為消極的影響,而進入小型學校則會受到最為積極的影響的學生,是那些來自少數民族和社會經濟地位低下家庭的學生。一個學校越大就越容易招到學生,從而就會提供不公平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

但也有教育家認為,大型學校不能通過創建教學小組以及“校中校”來達到小型學校那樣的效果。學校越大,就越是難以提供教學與教育師生的領導力量。即便是擁有優秀的教學小組,大型學校的規模仍然影響到以下各個方麵:午餐輪班的次數;參加小組會議的次數;同一時間在門廳裏的學生數;要求答複的父母的數量;學校建立改良小組的動力,學校的預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