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3)(1 / 3)

美國俄亥俄大學教育研究學者克賴格·郝利與馬歇爾大學的學者羅伯特·比克爾的共同研究證明,小型學校在減低貧窮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學童暴力行為,以及增加父母親對教育的參與、培養學生對自己行為與學業成績的責任感方麵,都有正麵的效果。他們在七個州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研究結果重複的顯示,貧窮家庭的小孩,如果轉讀於小型的學校,他們的成績可以明顯的改善。另一項跨四個州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貧窮與成績不佳間的因果關係,大型學校是小型學校的十倍。帕特·韋斯利負責的一項研究顯示,小型學校學生的成績,要優於大型學校的學生,而且學生、教師、家長及社區誌願者均對學校感到很滿意,因為他們覺得在小學校內,大家關係非常密切。小型學校學生的成績之所以優異,一個重要原因,是小型學校可以將學校中那些無人注意的“無名氏”的比率減到最低,讓每一位學生與學校每一位老師、同學都彼此認識,這樣對每一位學生的成績都會有正麵的影響。此外,韋斯利也發現,由於小型學校的師生彼此相互認識,因此校園亦比較安全,較少有暴力事件發生。學生也承認,由於大家相互認識,所以他們很少打架,同時也具有責任感。由於小型學校所具有的優點,韋斯利建議都市內所有的學校應小型化。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小規模的學校有下列潛在的優點:1.中途輟學率特別的低;2.成績較高;3.學生的出席率較高;4.功課不及格的比率較低;5.學生表現出繼續求學直到畢業的傾向;6.功課停滯不前的情況很少;7.在閱讀方麵,學生得到較高的測驗成績。

雖然,小型學校有上述的優點,但研究人員指出,光是靠著建立一個“小”的學校仍然不足以達到提高教育水準的目標,他們建議還應考慮下列因素:

(1)小型學校要達到小而好的目的,需有內在與外在有利因素的配合,在芝加哥地區所有的學校,均有校外的合作者提供各項援助。此外,教育主管機關亦應對小型學校提供相當的協助。

(2)小型學校之所以辦校成功,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所有的教師和校長均有充分的時間,來對學校未來的遠景作規劃。

(3)學校應該有進修計劃來幫助教師吸取最新的知識,因為依據各種資料來作規劃的學校總比附和潮流的學校要來得好。

(4)小型學校之所以能讓學生有好的成績,並不是因為學校小,它的“小”’隻不過是成為好學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小”並不是一種萬靈藥。小學校因為比較脆弱,所以遇到問題時,更需全體教職員同心協力來解決。

韋斯利認為,要建立小型的學校,可以將大型學校重新規劃成為學校內包括數個小型的子學校或在大型建築物裏麵改裝分出許多小的學校。他的設想已得到美國聯邦教育部的支持,教育部長理查德W·利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曾表示:今後學校建設將朝著小校小班的目標方向進行。

決定學生學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學校規模的大小。創建小規模學校已成為紐約市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即由在校學生規模不超過400人的小型學校替代大規模的低績效學校。在低績效學校的轉變方式上,可將績效差的大規模學校轉變為數所小型學校。為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這些小型學校將共同使用原有的校舍和設備,形成“校中校”格局。同時,學校的自治權給予小型學校很大的特色發展空間,各類人文學校、科技學校、青年發展學校、民主與領導學校等特色學校在紐約市層出不窮,滿足了不同孩子和家長的教育需求。小型學校顯示出大型學校無可比擬的優勢。

全納式的特殊教育

美國有專門的法律保證智障、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隻要家長要求,每個學校必須接收,並且必須製定專門的培養計劃,他們要求和普通兒童有同樣的學習環境和交往環境。

在美國一個叫做木橋鎮小學的一個資源教室裏,兩名老師正在給3個學習困難的學生補課;另一個資源教室有4個智障兒童,每個學生由一名老師負責,教室內有廚房和衛生間。每名老師基本上是手把手地在幫助著學生。這所學校52個教室中就有10個資源教室,專門給學習有困難、弱智和殘疾兒童使用。這些兒童的教育由普通教師、專門教師、專職教師、生活教師共同負責。在長春藤附屬小學,一個5年級班正在圖書和計算機中心上課。這個班19名學生通過抽簽被分成兩組。一組查找圖書資料並在旁邊的閱覽桌上閱讀。另一組在計算機上創建電腦網絡圖,鞏固他們所學知識,其中兩名學習有困難學生在老師專門陪護下學習。一節數學課上,3名學習困難的學生座位就在講桌前,助理教師坐在他們身旁,大多數時間都在專門輔導這3個學生。一節體育課上,有一個坐著輪椅的腦癱學生。這個學生全身都不能動被固定在輪椅上。生活老師專門拉著他和普通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做遊戲,當老師搶到遊戲的魚給這個學生看時,他臉上露出了笑容。學生發放統計運動量的計步器,這個學生也得到一個,與普通學生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