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過於自由的課程製度”的最大缺點是標準過低。為此,社會各界一再要求設立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並把統一課程標準的建立作為20世紀90年代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以此加強對學生進行統一的“基礎教育”和“科學教育”。
豐富的教材用書
美國的中小學的教材,各州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突出了地方特色。美國中小學的教材程度並不太深,但聯係實際,很引人入勝。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熱愛鄉土的觀念從小便在心裏紮下了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哪種門類的教材,都很注意不斷創新,增添與時俱進的內容,很能吸引學生。比如說,美國老資格的宇航員格林風采不減當年,77歲高齡時重返太空,被傳為佳話。幾個月之後,這位美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的故事便出現在教材中。再如,科學課努力做到與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同步,學生可以在教材中接觸到最新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
學校經常請校外著名人士來講座,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麵,獲取更多的現代信息。他們所講的內容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艾滋病、航天飛機、空間站……
美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得非常精細,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美國中小學一些課本裏的教材內容可以說就是一部部生活百科全書、社會百科全書,生動地展示了社會與生活、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係。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生活就是更輕鬆和充實。
美國中小學沒有全國統一編寫的教材,書店裏各種類型的課本很多,每一門課都有各種版本的教材供各學校選擇。無論語文、地理,還是科學、曆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學生所學的內容貼近自己的生活,學起來也更有興趣。
教師上課不采取“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方法,隻要求學生記住課本上的主要內容。例如高中曆史課本對曆史事件的背景、時間、地點和人物交代非常詳細,教師授課時著重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學生對曆史有更全麵的認識和了解。一些課程則完全以學生討論的形式來進行,學生思想活躍,有時甚至想出比老師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美國中學的課程給人的直觀感覺是書本厚,內容細。一學年一本的《基礎物理》1050頁,《化學》1200頁,《微積分》900頁。每堂曆史課都要預習二三十頁課文。理科的課本敘述很細,學生隻要認真讀懂課本,就會做所有的習題,不需要去找課外輔導讀物。作為語文課本的《英文文學集》有2800多頁,包括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節選或全文。
教師隻選用其中一部分內容。但是選中的內容要求學生讀完整的原著。一年語文課差不多就要讀好幾本英文小說,這還不包括穿插其間學習的詩歌、散文和名人演講等其他內容。
應該指出的是,除了數學,美國中學的其他一些課程內容,諸如英語(就相當於國內的語文)、曆史、地理、科學、宗教等,無論是質還是量都要比國內強得多。以語文為例,中國的語文課本就是一本教材,一般250頁左右。而美國的英語分有3部教材:一部《英語》,主要講語法,有534頁之多。一部是《拚寫》,著重單詞的拚寫訓練,有312頁。還有一部《文獻》,講授各類題材的文學作品,厚達812頁。
高一文學閱讀欣賞課
這是一節高一的文學閱讀欣賞課程。學生用的是教材是教師自由選定的莎翁原著《李爾王》。在課上,學生們先分角色朗讀文本。從他們朗讀的節奏和表情都可以看出他們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在朗讀過程中,指導教師非常享受地傾聽著,嘴裏還不時地哼著音樂為學生的朗誦伴奏。同時,也隨時糾正讀音、示範語氣以及提出一些問題。如,這個單詞在前麵什麼地方出現過、怎麼用的,人物在做這件事時是什麼樣的心理,等等。其中,大多數問題是關於人性方麵的討論、道德方麵的探究。而學生的發言也十分踴躍。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始終保持著微笑的表情或者及時點評,或者及時追問。當最後教師講到概括、總結性的問題時,學生全都在認真地做筆記,沒有隨便說話,沒有小動作。他們的課堂秩序讓人驚歎,那是一種時而活躍,時而深靜的秩序;驚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自信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而又尊重地聆聽他人的看法。這樣的語文課讓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