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英語》,《拚寫》,單是《文獻》,其內容編排就絕非其他國家的語文教材所能比擬。不僅文章的內容涵蓋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口頭傳說等各類題材,而且,每一題材也都由若幹篇不同時代、不同類型風格、寫作特色、語言表達也各不相同的文章組成。文章之外,還另配有背景報道、作者介紹以及文章分析、閱讀理解等相關內容。此外,每一課還專門列有關聯文章的文獻網址,以方便學生的課外閱讀。
除了英語,美國中小學的社會(曆史、地理)教學也令人歎為觀止。以初一的曆史為例。美國的初一曆史,並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在哪一年發生了哪些事,而是側重於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曆史?如何尋找曆史與現在的關聯?人類如何發現曆史?他們通過埃及胡夫金字塔發掘曆程的講述,告訴學生考古學家是怎樣去從事考古挖掘的,包括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應該如何進行現場發掘記錄?他們還通過古羅馬曆史學家菲利尼對公元79年所發生的維蘇威火山爆發的描寫以及1785年畫家奧古利克根據菲利尼的描述而創作的油畫的比較,讓學生們去理解什麼是曆史的第一手資料,什麼又是第二手資料。並要求學生對於自己所接觸到的曆史資料,都問上一聲:誰是作者?這屬於哪一類的資料?這個資料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是什麼時間?最後,他們還根據複活節島上的史前巨石遺跡的考古新發現告訴學生,人類又是如何不斷地修正對曆史的認識的。
從出版社拿到的教材一般包括學生用書、教師用書、教學輔助材料等。其中,教師用書編寫得非常詳細、全麵,幾乎包括了學生用書的全部內容以及相關知識,同時還有大量的篇幅用來指導教師如何上課。有這樣一個真實的笑話:
一位中國教師在參觀一所小學時對校長說:“能否給我一套你們學校的英語教材以便我進一步了解美國課程的情況。”當時校長很為難,沒有馬上回答。那位教師覺得這校長挺小氣的,幾本教材還舍不得。可是過了兩個星期,那位美國校長突然打來電話說:“教材給你搞到了,馬上送去。”結果來的是一個貨運卡車,一共10大箱教材——從出版社直接運來的。裏麵不僅有學生和教師用書,還有聽力磁帶、光盤和圖片等。
這時,中國教師才知道為什麼那位校長當時沒有馬上答應。原來對於美國教師而言,一套教材意味著所有的教學用書和教學輔助資料。這是價值上千美元的財產呀!沒準兒經過學區董事會決議才能定呢。
正是由於美國教材的編寫非常豐富、全麵、細致,教師拿到教材後隻需整體規劃課程的安排,考慮如何將豐富的資料用於教學,參考教師用書實施每一節課就可以了。
但也有學校和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安排中並不完全按教師用書實施,在確保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他們將自己的課程整合成綜合性課程,如:以主題性課程實施,以學科交叉性課程實施等。
在美國,學校周邊自然環境大多很優美,放眼望去,賞心悅目,這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整個社會都重視教育,這更是教育資源。在美國,令人羨慕的是有眾多的博物館,尤其在華盛頓,博物館之多幾乎可用星羅棋布來形容。有自然曆史博物館、美術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郵政博物館、間諜博物館、大屠殺博物館……各門各類,豐富多彩,精彩紛呈。美國的青少年從小就是生活在這樣優越的文化環境裏,充分享受著豐富的教育資源。
節假日,老師會帶領著學生去博物館參觀。在航天博物館,學生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航天飛機;在郵政博物館,可以看到第一枚“黑便士”以及郵車是如何演變的;在自然博物館裏,可以操作電腦、查資料、做有趣的知識遊戲,也可以鑽到空心大樹中觀察螞蟻的生活。工作人員還把毛毛蟲放在小朋友的手上,讓他們感受蟲子的蠕動,克服對小動物的恐懼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館裏,許多年輕的媽媽用兒童推車帶著非常小的孩子來“參觀”,讓小孩子從小熟悉於此、習慣於此。應當講,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也是終身受益的。
開放的課程體係
課程體係應居於教育體係的核心,因為課程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以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為目標的現代化課程體係決定現代化學生素質。
美國課程設置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內容比較重視讓學生學習與現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相關的知識,特別注重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