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必修課程有英語(閱讀與寫作)、數學、科學(自然、環保)、社會(曆史、地理)、藝術(音樂、美術、手工)和體育保健等。公立學校在高年級可選修外語,私立學校在一年級就開始必修外語。中學必修課程有英語(語言基礎、寫作、文學、詩歌、戲劇、新聞學)、數學(代數、幾何、三角、統計)、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球科學)、社會(美國政府、美國曆史、世界曆史、經濟、時事、社會學、人文地理)、外語、電腦、藝術(繪畫、音樂、舞蹈、表演)、衛生安全(衛生、醫藥、營養、安全)、體育(運動、健身、遊泳)等。另外普遍開設幾十到上百種選修課,大多講授實用性知識、技能,涉及工業、農業、林業、商業、經濟、法律、外語、文秘、家政、環境、通訊、駕駛、製造、建築、財會、時裝、食品、維修等,凡是學生感興趣的方麵,都可能有相應課程供選修,還有學生選修有較高難度的所謂“榮譽性課程”(電腦、經濟、心理學、天文學等)、“大學先修性課程”(微積分、外語、化學等),有利於被高校錄取和與高校學習對接。
初中和高中有選修課,其比重分別占到總課時的1/3和1/2。必修課由學區或州教育局規定,其內容是很多的,但有的必修課也因學校而異,選修課則根據學校的特色與學生的興趣而定。如芝加哥市的中學課程就分必修課、選修課和學生輔導課三大類。必修課的重點課程是:英語、數學、科學(含生物、地球及太空、化學、物理等)、社會科學(含政治、經濟、曆史、法律等)、職業教育(含健康教育、駕駛教育等);選修課則多達幾十種,並都是技能性很強的課程,有的甚至就以各種俱樂部的形式活動;學生輔導課又叫社區服務課,不算學分,但必須學習,這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服務精神。
中學必修課程有的又可分為幾個不同水平層次,學生可自主選擇某個水平學習,獲得相應不同的學分。學習選修課程也可獲得學分,越是困難的課程學分越高,“大學先修性課程”學分還被有的大學承認,入大學後可少修學分、少交學費。
學校每學年向中學生提供開設的全部課表,課表包括中學畢業總學分要求、年級學分要求、課程及編號、內容、難度等。站在尊重人權的高度,學生有權自己決定發展目標、途徑、方式、速度,學生從知識被動接受者,轉為獲取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業成績、誌向、潛能、愛好、特長及畢業學分要求,在輔導教師指導和家長關心下,自主決定每學期的選課,並向學校注冊。上課時,學生按自定課表準時進入“學科教室”學習。學生提前修滿課程、拿到畢業總學分,可以提前畢業、參加高考。一些學生個人誌趣是就業,高中就多選職業技能課,畢業就工作,不覺得有什麼丟人。
還應特別指出的是,由於美國高考實行“2+X”模式,這“2”是指每個學生必考的“英語與數學”,這“X”為包括英語、數學的所有學科中,學生再選考2至3科,科目由獨立招生的高校按係科需要決定。這“必考”中的數學試題僅是初中水平,“選考”中的數學試題才有高中內容。因此,有許多想在人文、藝術上求發展的學生,在數學上力保達到初中優秀水平,對高中數學隻求達到合格,拿到相應學分。美國還允許一些特別優秀的八年級學生(相當於初三),提前報名考試,提前拿到SAT數學考分,以備後用。
學分製與選課製,最能充分體現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模式。學校規定學生必修、選修和畢業總學分最低標準,對學生學習課程種類、難度無統一要求,學生不必按某統一、固定的模式塑造自己,在學業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主動權,充分發揮潛力和特長,各層次學生均可按自身條件,各取所需,各有發展。
學校雖然也有教科書,但教師講課從不照本宣科,有時甚至不用教科書。如對計算機的學習,他們就采取分層推進、分類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辦法,學生從入門到簡單操作,到熟練操作,用電腦寫報告、做作業、獲取信息、修理機器、設計圖紙方案、譜曲等,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修理機器、美容、美發等不僅是麵對模型教具,更麵對真實的顧客。如在體育課中開設駕駛課,在職業教育課中開設就業輔導課,在學生輔導課中開設社區服務課,這些對培養學生技能技巧、服務精神、實踐能力都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正是在這種氛圍中,他們才真正身體力行地去“學會生存”、“學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