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貼近生活的課程設置(2)(2 / 3)

伊克中學的校訓就寫道:發展個性,提高自我。讓我看,我記不住;讓我聽,我會忘記;讓我參與,我就會理解、明白。

1998年,美國國家教育經濟中心為基礎教育學校製定了一套新的基礎課指導性標準,即英語語言藝術、數學、科學、應用學習的操作能力標準及相關的項目作業實例。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動手實踐、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勇於創新,這是美國在創新教育方麵的一個重要法寶。

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而是煞費苦心地告訴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怎樣麵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等,教師也從不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學生的一切努力。

近年來,美國風行一種“木匠教學法”。其實,這種方法很簡單:給孩子們一些木塊和尺子,由他們去量木塊的長、寬、高、底,然後拚造一些簡單的物體。這樣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就認識了尺子的用途與使用方法,也理解了線段長短間的加減關係,而教師隻是布置任務和解答孩子們在動手勞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木匠教學法”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使孩子們始終處在一種具體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它極大地鍛煉了孩子們自我發現問題和親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按老師事先規定的方法去做,從而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機會來發展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雖然選修課不記學分,但對培養學生興趣、開拓其視野、發展其特長、因材施教極其重要。同時,對那些高智商的精英學生來說,又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廣泛選擇一些課程學習,做到有課可學,有事可做,從而保持了必要的學習壓力和動力。此外,體育課是考查課,不計學分,但每學期學生必須考查及格,否則不允許畢業,以保證學生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

美國的初中,並不設置物理、化學、生物這類的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一門名叫科學的課程,然而,細細看來,美國的科學教材的編排確實生動有趣也很科學。諸如科學的第一章,全章4個小節分為: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測量、生命科學的工具、實驗室的安全。在講述什麼是科學這樣純理論的內容時,不是簡單教條地讓孩子們去掌握所謂科學的定義,而是通過對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即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經過信息的收取而形成一種假說,然後圍繞著假說,提出實驗設計,並進行相關的實驗,最後在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在這裏,科學不再高高在上,它已經衍化成為一種方法和態度,從而更容易為孩子們所接受。此外,在生命科學的工具一節中,所介紹給孩子們的科學工具除卻傳統的顯微鏡、X光之外,更多的篇幅放在了諸如電子顯微鏡、計算機斷層掃描(CAT)、核磁共振(NMR)以及激光這樣的最新生命科學工具講述上。像這一類內容,在其他一些國家的中學教材中根本不可能涉及。

科學已成為孩子們最受歡迎的課程。原來,在課本內容之外,老師又增添了許多新的教學內容,簡直就是一部《十萬個為什麼》。這種課堂的興趣甚至被轉移到了課後,小學生回家,拿起膠水和鹽跑到了廚房,說是要做橡皮泥,問道是不是家庭作業,孩子搖搖頭,隻是科學課上聽說用膠水和鹽就能合成橡皮泥,覺得有意思,就想回家實踐一下。這樣才是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能夠真正服務於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