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高中包括9年級至12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三至高三)。學生每年需修5門課,如有的學生想多學一點,也可修6門。語文和數學是每年必修的。曆史需修3年,理科和外語需修2年。語文可選修基礎寫作、英文文學、莎士比亞戲劇和俄國文學等;數學可修幾何、代數、三角、方程、微積分初步、線性代數和更深一些的微積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級)、化學(共3級)和生物(2級);曆史有美國史、中國史、亞洲史、歐洲史、宗教比較史和哲學流派等;外語有法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拉丁語。
由於各學科的課程之間沒有很緊密的銜接,學生選修的課程搭配因人而異,所以高中部沒有固定的班級,在一起上課的有不同年級的學生。體育鍛煉不算課,但要計成績。大多數學生每天下午3時放學後都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或文藝活動,開發自己的能力。畢業班的學生都在各自聯係的單位進行一個月的實習,有的可以在國家宇航博物館,有的也可以在法院當義務工。
美國人崇尚個性,倡導創造性,這在美國的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美國公立學校的課程一般由州教育法規定,但州教育法原則規定學校開設的主要課程門類與開課的最低時數,每門課程選擇哪些內容,應當達到何種要求以及采用何種教材,由學校與教師決定。小學課程以基本學能的訓練為主,主要包括英文的讀寫和理解、數學、社會和科學,其中以英文科占比重最大。數學科是小學階段除英語外占授課時間最多的科目。但缺乏嚴格的訓練和要求。中學課程一般分為核心課程與非核心課程,核心課程一般指“語言、數學、社會學習、科學”,非核心課程內容則比較廣泛。兩種課程除要求學生完成必修部分的學分外,還要求選修部分旨在擴大知識麵或提高其程度的課程。
在美國不同的學校開設的課程雖並不完全一致,但有幾個共同特點:
第一,個別化。美國學校開設的課程繁多,課程編製靈活,選修課程讓學生選擇的自由度很大。如費城的一所高中,為主校2000名學生開設了100餘種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必修課,選學選修課。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一起學習同一門課程。學校設有4位谘詢教師,逐個找學生了解學習基礎和興趣,為全校學生選課提供幫助,並為每個學生編製課程表。有的中學即使隻有5-6位學生選修木工或金工,學校仍樂於開設,並提供良好的學習設施。
第二,綜合化。強調文理滲透,重視教育的人文取向。美國中小學課程,不僅要求提高人文社會科學在課程中的比重,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注意麵向世界文化、曆史和精神財富,提示人文學科的精神實質及價值內涵,以此陶冶健全人格。如費城雷特約中學,教師選擇本地區的一條河流,進行專題研究,讓學生了解該河流在美國曆史上曾經起過的作用,它的曆史沿革,在地圖上的位置及走向,沿岸經過的城鎮,並分組組織學生對河流進行測量,並要求他們計算流星、調查生物的種類,分析水質。
第三,生活化。美國學校教育強調接近社會、貼近生活,強調學以致用,注意培養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規定,12年級開設汽車駕駛課程,不少學校還開設“電視節目編輯”等選修課程。美國大選前連續幾周,社會學課都圍繞總統大選組織教學,在討論的基礎上自我判斷,並進行模擬投票。
如何設置選修課課程
美國中小學擁有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美國教育力求滿足不同的需求,不斷開發課程,以求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