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課教師隻用了15分鍾時間授課,其他時間都是學生活動。在美國評價者看來,學生參與度是判斷學生主體地位是否落實和學生主體性發揮如何的主要指標,優質的課堂教學的概念是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動手操作。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經曆的體會。都達到了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與“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完全不一樣。如果學生願意學習並積極投入學習,將獲得最佳學習效果。日本研究者龜口蕙治將學生學習方式和記憶的效果作了一些比較,結果如下:教師滿堂灌,學生隻能記住5%:學生自己閱讀,能記住10%;使用圖像,學生能記住20%;演示試驗,學生能記住30%;課後討論,學生能記住50%;演講後,讓學生練習,學生可以記住75%;而學生互教、互學、在做中學,能記住90%的內容。
美國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看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學生是否在積極地思考,教師是否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活動。教師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角色的變化使課堂的形式和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三、美國教師評價的重點——合作精神
美國教師評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調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教學評價中,要求教師要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不單是形式上課堂的課桌椅合並成小組形式,也不隻是課堂上多一些學生間的討論和對話,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尊重別人,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如何在分享成果當中,既肯定他人,又能表現自己,從而培養一種公平友好的競爭精神。教師在教學中,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一個主要追求的目標。他們常常把教學內容組合成為小組成員經過合作和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的成果,以集體的成果展現出他們的成績。
普萊士中學的英語教師瓊·蓋彼(Jan Gabby)在檢測學生的詩歌掌握情況時,就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完成的。三天前,教師就布置了詩歌表演作業。她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選一篇詩歌,分人物角色表演,並解釋每一句的意思及結構。學生組長安排不同的同學準備不同的內容,有的查找詩歌作者的情況介紹;有的分析詩歌,找出押韻的詞、韻律安排或其他,有的總結詩歌大意;有的準備朗誦。在表演課上,學生小組爭著上台表演。他們分工合作,把詩歌內容和寫作技巧解釋得清清楚楚,表演得淋漓盡致。
在美國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和活動都是采用合作學習方式。有時作業的批改和考試的評判都是以小組為單位或相互評價來完成的。如演講課上教師布置學生找一篇已發表的故事進行演講。要求是:根據故事內容用不同的聲音,簡單的手寫和節奏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把演講製成錄像放給全班同學看,每人隻能占用10分鍾。學生花了兩周時間尋找資料,閱讀理解,反複操練。兩周後,全班同學一起看錄像,分別進行評論。每個同學找一位搭檔相互評論對方的文章內容、聲音、眼神、表情、動作等。互評之後,教師還要求學生自評。有一個學生在自評表上寫道:我認為我應該得A。因為:第一,我選的文章內容很好(她選了一篇關於黑人小女孩努力成功的故事)。第二,我認真準備,花了很多時間。第三,盡管我還有一些語音錯誤,但比以前進步多了,老師和同學們應該看得到。教師按照這位學生的要求,給了她A。這種學生互評、自評,既培養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在評價別人的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合作體驗,使他們體驗到成功感和獲得他人承認的滿足感,使每個學生感到自己需要與他人合作,自己需要學習,更需要向別人學習和在別人的幫助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