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們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全民性的、社會化的。無論是議會大廈、司法行政機關,還是學校、公司、賓館、商場,幾乎沒有不掛國旗的,就是行駛的汽車上也掛上國旗。一般美國人為了表示對國家的熱愛,將國旗穿在身上,畫在臉上,戴在頭上,掛在車上或房屋門前。在重要節日裏更是到處都插滿國旗。5月30日是美國的國殤日(美國人民紀念陣亡將士的節日),普通的美國家庭都會在自己的門前插上小國旗。每年6月14日為國旗日,各州都要舉行各種紀念儀式,並在公共場所懸掛國旗。每年國慶節,美國舉國成了星條旗的海洋。國旗在美國受尊重的程度,以及圍繞國旗大肆宣揚民族精神的做法,在世界其他國家是少見的。美國民眾的有些做法並不是不尊重國旗。對於美國人來講,這是他熱愛美國最直接的表達。一般平民百姓很為自己是美國人而驕傲,為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而驕傲。尤其在“9·11事件”後,美國人的愛國熱情更加高漲。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美國學校沒有專門的政治課、德育課。那麼,他們是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
1.通過“過節”強化國家意識和國民意識。
美國的節假日文化蘊意談不上豐厚,但其道德意義、政治意義比較突出。也許這就是政府借節日的“主題”對國民施以的愛國主義教育。如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的主題是“理解捍衛種族和人權平等的重要”;華盛頓紀念日主題是“誠實是做人的首要條件”;獨立日的主題是“自由在人世間的珍貴”;感恩節的主題是“應永遠抱有感激之心”……美國的每個節日都有各自的主題。過節時,學校放假、商店打折,人們都非常愉快。通過過節,不斷強化了美國孩子的曆史記憶和某個道德概念,而這正是美國社會公民道德和倫理素養的基本來源。
2.用儀式培養愛國心。
如美國學生從小就要背誦效忠誓詞,特別是公立學校的學生,每天在上課前都必須向國旗宣誓效忠。這使得愛國精神從小植入學生心中。在每年一度的“空軍節”上,孩子們會到美國空軍基地觀看航空展覽。先進的飛機以及高超絕倫的飛行表演,使他們充滿了作為美國人的自豪感。另外,在美國到處都可以看到美國國旗,可以說到處都在表達著“國家意識”。通過各種紀念日和儀式,孩子們記住了國家的曆史,同時培養了國家意識和國民自豪感。
3.通過活動激發集體意識。
美國學校注重在文藝、體育各種比賽活動中培育集體主義精神。這實際上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生的體育、文藝活動非常豐富。在活動中,老師會鼓勵每一個學生或參加比賽或加入拉拉隊,或為集體做一點事情。而那些比賽也是非常激動人心的,勝了大家抱在一起笑,敗了大家擁在一起哭。這時候,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自然就被培養起來了。
美國是一個法製國家,什麼事都用法律來規範。學生從小學起就要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法律。美國首都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這座城市的中軸線上就聳立著美國獨立紀念碑,周圍稱獨立廣場,華盛頓所有的建築不許超過紀念碑高度。一般美國老百姓很為自己是美國人而驕傲,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可以說是美國的立國之本。
注重社區參與的法製教育
社區是美國辦學的重要組成。居民居住地以社區為單位。校長要負責處理好學校與社區、家長之間的關係。學校要發展必須融入社區,成為居民關注和支持的中心,因此美國的學校常常想方設法把社區的各界人士、學生家長甚至其親戚朋友吸引到學校來參觀訪問,促進學校與居民的互動,有的社區學院還與社區企業和有關單位建立一種長期互利互惠的合作關係,這樣企業公司可以為學校資助經費,並提供就業崗位,而且也對企業公司自身帶來很大利益(美國規定凡與學校有夥伴關係的企業公司可減免有關稅收)。
美國中小學的法治教育(law-related education)源於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有關美國憲法、人權法案和獨立宣言等奠基性文本的教學。法治教育於1975年被正式列入美國社會科課程範圍,從那以後,美國一半以上的州都將法治教育增加到社會科課程當中。法治教育雖然在社會科課程中所占的份額很小,但作為實施美國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徑,對於實現美國公民教育培養“民主的公民(democratic citizen)”的目標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