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法國經典教育情況,我們必須指出法國教育製度中的一些政治措施。法國大革命後,拿破侖一世於1808年在法國的教育製度中建立了著名的中學畢業文憑製。這一會考製度現在依然沿用。盡管這一文憑是中等教育水平的,但在1880年,一代人中僅1%的人通過,1936年為2.7%,1997年為62%。法國教育製度另一重大舉措是Jules-Ferry法(1881—1886),該法創立了公立小學(6~12歲)實施免費全民義務教育。因此,國家最優先考慮的是教育。1959年,Berthouin改革把義務教育延長至16歲。從1965年到1975年,法國建立了2354所大專院校,法國總統蓬皮杜說“一天一所院校”。那時起,各種院校為青少年(14~15歲起)搭起了一座與企業連接的橋梁,他們不用去上大學或保持未就業狀態也能學習專業知識。
盡管從孔多塞和盧梭時起人們就已經關注經典教育和大眾教育,但直到1971年才通過一項關於職業和成人培訓的法規,其規定企業必須投入約相當於雇員酬金總額1%的資金用於職工培訓。從那時起,經典教育才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大挑戰。1972年,教育部長和專家、學者、政治家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主持下起草了一份國際委員會報告,題為《學會生存》。這份報告強調了麵對技術社會的挑戰。《學會生存》要求:“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其實,這份報告強調,教育不是一種方法而是個人最終成就。
二、法國經典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1967年,教育部在大學建立了教育科學係。那時起,學生或成人(教師、培訓者、社會工作者等)都可以得到該學位證書(碩士學位)。目前,教育科學的實踐和研究涉及不同的領域和水平(從碩士到博士)。教育科學研究以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教育哲學、心理學、心理教學法、認知過程、行為研究和教學法為基礎,涉及教育和培訓的各方麵,如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方法論、知識和技能、成人教育教學目標、教學法、評價等。
要想對關於教育問題的所有研究進行分析是不可能的。然而,作為一個認識論問題,可以區分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範式。了解了貫穿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生活的各個基本事實,教育確立了知識和道德價值。教育的概念是具有階段性的人(嬰兒、兒童、成人、老人)的機械抽象影像。從這一方麵來說,教育是一個進程。
直到最近幾年裏,社會學的傳統著作影響了教育和培訓方麵的諸多研究。這些著作準確地澄清和解釋了隱藏的社會問題,也對技能教學、課程和教學論產生了有趣的影響。
除了這些著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教育和培訓方麵的新概念不斷出現,例如自我培訓、自學等,主要的假設是為了表明人類不僅僅是純粹的社會產物。在這些領域,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生經曆、芝加哥學派、法蘭克福學派、Vincennes學派通過自我實踐探索了洞察到的社會實踐。
法國經典教育是建立人生工程的最佳途徑。經典教育不僅僅是獲得新的社會技能和技術工具以麵對現代生活,還與內省的個人發展相關。建立在自我實踐(自學、自我評價、自我培訓)之上的學習和知識構建的過程,有時和學校的標準知識相差甚遠。
三、經典教育——一個無限的進程
經典教育方麵的著作主要和人類的經驗、社會發展相關。經典教育的範式集中於人生的許多方麵,多年來一直基於培訓新技能、新的培訓目的和與就業市場相關的新評價。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經典教育與各種正式、非正式的學力和謀生能力更密切相關。現在,經典教育的目標理所當然是以技能組合為基礎,以個人的經曆為中心。這意味著知識並不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必須背會永遠不忘記的東西。
例如,在法國,為獲得高中畢業文憑而參加極富競爭性的高中畢業會考,不再意味著此後整個職業生涯中你再也不會得到培訓的機會。知識的挑戰,意味著使基礎知識、技術研究、工作能力和符合職業道德的社會生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經典教育涉及每一個人的利益,意味著貫穿整個人生的長期的教育過程。
1996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洲委員會主席領導之下,許多人為二十一世紀從事著教育各方麵的工作。他們提出經典教育基於四個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