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2)(1 / 3)

眾所周知,人的能力有兩種,一種是學習能力,一種是創造能力。對於高考“狀元”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無可置疑。但是創造能力呢?我看未必都比那些非“狀元”甚至高考落榜生強。愛因斯坦、愛迪生,還有許許多多的大科學家、大發明家,他們有的小時侯學習成績很差,甚至被認為是很笨的學生,有的根本就沒參加過高考,可是結果呢?他們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這當然源於他們非凡的創造能力。

我們要發展,學習能力不可忽視,可是更不該忽視的是創造能力,真正的人才最該具備的就是創造能力。我們在大肆宣揚高考“狀元”的同時,不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殺了我們對創造能力的認可嗎?哈佛大學每年也要拒絕不少高考“狀元”,如1996年把165個從丁滿分的髙考“狀元”拒之門外。理由是什麼?就是對隱藏在分數後麵的綜合素質不滿意。

今日之基礎教育,圍繞的軸心,除了應試,還是應試。狀元文化,深刻地融化在每一個學生和家長的血液裏,拿不到省“狀元”,也要拿縣“狀元”、校“狀元”,至少班“狀元”。考試“狀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很多人都在指責我們教育體製的落後,呼口於改革,不能讓應試教育成了教育的主體,但結果呢?記得一兩年前教育部曾經明文規定給中小學生減負,可落到了實處嗎?原因何在?一方麵我們在試圖走出我們落後的教育觀念,可另外一方麵我們又在大肆宣揚高考“狀元”……如此一來,分數又怎麼會不成為我們教育的導航標呢?

高考“狀元”究竟能說明什麼?或許真正能夠說明的就是我們教育觀金的落後吧!

老師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是和作業量成正比的。老師和我們都很無奈,盡管他們也知填我們的難處,但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隻能把學生給得罪了。

一個中學生的心裏話

朱寧

2005年7月,剛剛經曆了中考的洗禮,身心疲憊,所謂的暑假胃湊湊也就一個月,剩下的時間在亂填報完誌願後又去軍訓及參加新學校的各種安排。好在中考成績還令人滿意,被分到實驗班,然而到了實驗班將麵臨滾動分班的壓力。盡管才高一上學期,但緊張程度絲毫不亞於中考前的狀態。為了跟上進度,不得不硬著頭皮苦到深夜一點。我想,高一就一點才睡,那到高考前是不是隻有兩三個小時的睡民?我的新書包已經修補了很多次,並不是因為質量差,而是每夭都被大本大本的書填得嚴嚴實實。

還有學校對音樂、美術、體育課的剝削,搶課時。這些課是我們唯一有機會放鬆一下的課程,可謂千年等一回!其他時間則花在聽課做題上。其實就課程來說,我認為除語數英外,其他課程應該由學生自己選擇,況且內容太深,對我們有害無益。舉幾個例子:化學,原本在我們眼中是一門魔術般的課程,可我們做實驗的次數屈指可數,大多數時間是花在理論的記憶和計算上,不知道這些對以後無化學專業方麵傾向的學生有什麼用?不僅浪費腦力,更是浪費時間。生物,是我們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同樣隻記不去觀察,有道是“實踐出真知”,對於高考過後即忘的生物,學了有什麼意義!地理,更不用說,為什麼非要記住海洋運動呢?為什麼不增

加些常識和特殊景觀給我們,讓我們外出旅遊也不至於一問三不知?以上三門課都是動手操作、用心觀察的最佳課程,為什麼不讓我們自己去發現,而是隻會記憶別人發現的成果呢?改革,改什麼?不改這些,把書本改得再簡單,也是些讓人打瞌睡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