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認真吸取國外招生考試的成功經驗,解決好寬進嚴出和嚴進寬出的問題。適當降低高考入學門檻,積極創造條件改革現有的嚴進寬出的招生模式。大學生實行淘汰製,改變目前考入大學就進了保險箱的狀態。現在的這種嚴進寬出已不能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除了想繼續深造的大學生自我激勵外,大部分大學生隻滿足於混一張文憑。因此,我們應根據國情,根據實際,改造教育體係,改革教育體製,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高考之路。
二是充分考慮教育現狀,進一步明確高校為招生主體,使全國性高考逐漸地向地方性高考過渡、向招生院校過渡,不斷推進高考的多元化和社會化。
三是由目前單純的知識考試變成以能力為主的職能性綜合考試,引導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存在已久的髙分低能死啃書本的錯誤傾向,真正為學生減負降壓,以利於把目前正在推行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逐漸把學生和老師從窮於應考中真正解放出來。進行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在題目設計上更加貼近現實,貼近時代,進一步強化立意,把考查基礎知識和考査考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
四是加強考試體係建設,推進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分省命題改革。2004年在天津、江蘇、浙江、福建等11個省市按照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自主命題,2005年在全國推廣,這是涉及高校招生乃至教育全局的重大製度性改革。分省自主命題存在考題押中率高、命題人員與教師互動概率增大等突出問題,命題質量也難以企及全國命題質量。特別‘是命題質量即考試信度、效度和區分度的高下’直接關係到考試選優汰劣效能的發揮,對高考的公平性和權威性也帶來了影響。盡管高考分省自主命題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減少了一省泄題波及全國的風險,節約了考試成本,還有利於多方麵增加投入,吸收更多的髙校參與,增強選拔人才的針對性,也可以充分照顧地區差異。
我國高考曆經數十年,也已基本定型,在公平競考中具有無可替代性。為更好地適應新的社會形勢和教育改革的實際,對高校招生考試製度進行現代轉型十分必要。高考製度改革應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全盤否定;應是更趨科學合理,有助社會的公正公平競爭,而不能隻是簡單取消。把我國全民素質的提高當作終極目的,這可能是髙考製度改革的正道。我們應不斷完善考試製度,改革考試內容和形式,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把高考進行到底。
多年的高考改革,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可是卻覺得它離我們越來越遠;應試教育天天喊打,卻覺得它無處不在,影響深遠。
一個語文老師對高考的感受
劉文發
提起2005年的一則“舊聞”,相信大家還會記憶猶新。山西榆社縣由於2005年高考成績滑坡,縣委向全縣人民道歉。消息傳出,社會嘩然,有稱讚榆社縣委“敢於擔負責任”的,有對這種行為質疑的。我不去評價榆社縣委的做法,我們隻從事件的熱烈程度就可以看出政府及國人對教育的關注。中學的老師肩負著的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責任,他們更肩負著一方百姓的重托啊!學校的升學率隻能上不能下,老師的教學成績隻能好不能差。一切為了高考,我們整個民族的中學教育巳經不堪其重了!
教育為了什麼?社會、學校和老師以及家長都會說,為了升學。於是教育不再是為了人的發展,不再是給人以愉悅的春風化雨。教育更像是一個生產產品的流程。隨處可見高考倒計時牌子,每個學校最顯眼位置一定是幾年來或十幾年來的驕人高考成績,畢業班甚至非畢業班的牆上都會有諸如“考大學,考好大學,考名牌大學”的班訓。為了把成績提高到極致,山東和雲南的一些中學的作息時間已經到了人體極限的程度,早上4:30起床,晚上24:00休息。我們所學的這些基礎知識真的重要到如此地步嗎?我想,這已經不是教育了,這隻能是對人身心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