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1)(1 / 3)

為學生搭建更多通往成功的橋梁

付利平

現行髙考製度在一個時期,甚至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存在。因為,這畢竟是在現有體製下選拔人才的最具有操作性的有效方法。簡單地取締現行的高考製度,僅僅義憤填膺地“聲討”現行高考製度,就能解決問題了嗎?顯然不能。列寧說過:“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所以,與其將注意力集中在查找問題上,不如讓全社會,當然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員和各種施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共同來出主意、想辦法。

我要說的是:社會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而青年學生的性格和特長各異,我們的教育模式也要適應這種“雙重多樣化”“個體差異”的需要,盡快實現辦學模式的多元化,為學生搭建更多的通往成功的路徑,才是根本的出路之所在。

人民網曾經發表一篇講大學生“回爐”上技校的“時評”,非常說明問題。文章說的是,在眾多高校畢業生穿梭於各類招聘會,焦慮萬分,承受打擊,備感失落的時候,有部分學子卻選擇了悄然“回爐”上技校。據說2005年僅廣州便有3000人“剛出象牙塔又進技校門”,大學生“回爐”已從個體行為演變為群體現象,還呈快速“升溫”趨勢。

這個事實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兩種“解讀”:一是即便有幸高考成功,通過了這座“獨木橋”,也未必就一定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事實上,目前一些髙校課程設置脫離實際,教學死板程式化,學科創新遠遠落後於硬件擴張,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普遍較弱,知識結構雜而淺。隨著畢業人數年年猛增,“天之驕子”光環不再,用人單位越來越務實。二是即便高考失敗,也未必就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一些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特色專業,開始顯現出產學結合、學有專攻、技有所長的特點,目前市場也恰恰渴求各類髙級技工與擁有“一招鮮”的身懷絕技的技術工人。麵對激烈的職場競爭,緊―術工種往往更具競爭力。

這表明,在注重基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同時,立足於實踐教育和普通國民教育的空間十分巨大,前景無限廣闊。因為這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80%以上的中學生客觀上隻能成為普通勞動者的國情。

為學生開拓更多的通往成功的橋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重重。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逐步地來解決。首先是更新教育觀念,形成人才共識。我曾經在重慶主城區的一所單辦初中任教,我的不少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就已經厭學。我和我的同事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孩子中為數不多的尖子送人重點高中,以使其大學夢變為現實。絕大多數學生其實是以失敗者的身份結束九年義務教育,走出校門的。我們總愛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連成年人都難以反敗為勝,何況這些孩子們!他們打小就被推上了台,大多數在形形色色的考試中成為事實上的被淘汰者,失敗與失敗相連,當社會需要他們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時,他們已經一蹶不振。而那些幸運兒們繼續在路上艱難地跋涉,盡管現在大學巳擴招多年,但要想上重點大學、名牌大學,還是得頭懸梁、錐刺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我教過的學生中,還真有仿效古人的,一女生在家把頭發懸在屋頂的燈管上,熬夜苦讀。為了跨進大學的門檻,學生們苦啊!高考的陰影多年不散,我的一位碩導,三十多歲的青年才俊,現在已是博導,坦他至今常常夢見自己考砸了,沒考上大學,從噩夢中醒來。

這種親身體驗的啟示是:要轉變大眾對普通高等教育與中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對什麼是真正的“人才”形成全社會範圍內的共識。這一點至關重要。受“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人們普遍存在重“功名”輕“手藝”傾向。在許多斷州國家,不僅麵十分重視、鼓勵發展職業教育,社會也不會“唯學曆是舉”。一些留學生也反映,盡管入家的大學學費相比個人收入隻占很小比例,但很多家庭還是樂於讓孩子仏技校,早早步入社會,積累實踐經驗,而非讀死書。至於企業招人,也更注重實際與成本,隻要勝任,“有文憑沒經驗”不敵“有經驗沒文憑”。

我國在社會轉型初期,“藍領”普遍境遇不佳,常被認為“沒出息”,職高技校淪為“二流教育”,隻有“差生”去讀。這實在是觀念上的誤導和實踐上的歧途。目前全國數控設備操作、醫療護理等人員嚴重短缺,職校骨幹專業和重點職校畢業生供不應求,企業對高級技工、高級汽車修理工開出近萬元的月薪。在電子設備大規模應用於製造業、工業數控大行其道的今天,“知識型藍領”的需求越來越多。如上麵提到的那篇“時評”中提到的:發達國家製造業中,技師、高級工、中初級工比例為35:50:15,高素質工人比例占據了絕大多數。可中國目前卻正好相反,中初級工比例很多地方竟超過九成。技師、髙級工緊缺也成為製約企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