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1)(2 / 3)

其次是要由國家勞動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門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盡量拓寬學生成才的渠道。可拓寬的渠道很多,在此,僅以職業教育為例。應切實解決高等與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師資、產學銜接等問題,盡快製定和完善職業準入、職業資格證書製度,並破除舊體製,鼓勵優秀人才進入公辦或民辦職校任教,解決包括職稱:醫療、養老等後顧之憂。職業教育必將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高&生就業”“三農”“再就業”等工作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職業培訓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五大計劃,明確和肯定了“十一五”期間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唯有眾入樂業,社會和諧才具有堅實穩定的基礎,民族才具有發展前進的活力與原動力。因此,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讓我們看到了拓寬學生成才路徑的曙光。我們完全應該為之歡欣鼓舞!

高考製度畢竟是利大於弊,盡管爭議不斷,但群策群力,一定能興利除弊。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我們堅信.中國教育體製的改革前景光明。

隻要我們抱著追尋真理的態度,擁有科學的理念,運用科學的眼光,拿出科學的方法來對待我們的高考和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終將會顯優勢,會越來越富有生機。

高考改革的兩點建議

馬鍾秀

中國高考向何處去?能不能先辦兩件事?

一、係統研究、科學診斷——組建中國人才發展研究機構

我們不需要就高考論高考,可以從教育的終極結果(或產品)一一人才的角度來全麵係統地反思教育、觀照教育、權衡教育、研究教育、展望教育、探索教育。對於高考而言,我們要不以高考論成敗,隻從人才看優劣。這樣的話,就非得有一個獨立於教育以外的純研究機構來評估督導不可,它的基準就定位在“科學育才”四字上,否則會在一團亂麻中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標準,進而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糾纏不已。組建中國人才發展研究機構可以破解這個“糾纏”局麵,盡快投人到實踐中來,逐步發展到就像人們看到天氣預報相信氣象局一樣在教育選擇方麵相信中國人才發展研究機構,而不是眼前隻有一個集運動員與裁判員於一身的教育部。

目的明確了,任務也就具體了:中國入才發展研究機構應著眼於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著眼於入才自身發展對教育和社會環境的需求、著眼於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需求方麵來研究高考,尤其是研究教育這個大係統,並且能夠對中國教育起到引領督導作用。比如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多元化的特點結合起來規劃教育機製,而不是像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那樣在不觸及“高考指揮棒”的情況下在教育這個大係統的某一個子係統一廂情願地進行“大刀闊斧”式的改革,他們哪裏曉得老百姓隻相信高考也非相信高考不可!其實就連倡導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專家們在麵對自家孩子的時候也是隻忙於高考。所以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到現在也隻是拽著個牛尾巴使出渾身解數地“扭轉”而效果甚微一沒有牽住牛鼻子啊!

中國人才發展研究機構還應該對教育的曆史、不同國家的教育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以供我們在發展中借鑒。

中國人才發展研究機構還應該對不同機製培養出的人才進行終身跟蹤研究,以探究人才成長規律一哪怕是100年以後出成果也應堅持不懈。

二、多元體係、公平競爭——放手讓具有別樣教育理念和獨特育人機製的人或團體獨立辦學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運行多元教育體係(當然不可背離黨的教育方針)有著相當優越的客觀條件。從優生胎教到髙等教育,一旦形成教育的多元體係,既利於豐富教育理念,又利於發展教育思想,更有益於人才成長。老百姓有句話說“一娘還生九種”,而多元教育體係正可以使“九種”們不同的才情秉性特長和個性得以充分發展,比之一窩蜂式地參加一刀切式的髙考更具有人才效益,應該是可行的。多種教育機製形成良性競爭,實踐的檢驗自會顯出優劣來,因此不要忙著人為地去埋葬現今的高考製度,應該讓它在競爭中顯出優劣來,讓它在競爭中決定自身的命運。真理是不怕競爭的,真理就是在實踐中檢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