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這般,中國是多麼需要日本小原國芳式的既有教育理論又有教育實踐的教育家啊!
總之,隻要我們抱著追尋真理的態度,擁有科學的理念,運用科學的眼光,拿出科學的方法來對待我們的高考和我們的教育,首先辦好這兩件事,我們的教育終將會顯優勢,會越來越富有生機。
高考製度沒錯,並不是說中國教育沒有弊端。現行的高考製度存在不少弊端,而替代的製度弊端更多,甚至連客觀和公正都無從談起。高考製度不可廢是共識,高考招生不可不改也是共識。
改革高考,培養創新人才
蔣培娟
中國的高考製度並沒有錯。在目前情況下,高考確實是唯一的公牟的選擇人才的方法。個人成績如何,真實地反映在試卷上,客觀地接受評判,從中選擇優秀者接受好的教育,這並沒有任何不當。有人說這樣選擇的人才隻會死讀書,以此來否定高考優秀者的能力,其實不然。考場上的成功是多方麵的,需要優秀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知識的積累。心理品質在學生的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一個不能堅持不懈的人,一個麵對競爭壓力不能自我調節的人,一個不能友善地與同學合作互助學習的人,一個無法麵對困難挫折的人,一個不會從自己的學習中總結經驗的人,一個抵禦不了誘惑的人,很難想像他會成為考場的勝利者。以上的品質,不也是社會生活中的優秀者所需要的嗎?
中國現在的高考製度有著深厚的曆史傳統,不是能隨意割斷的。在中國曆史的演進過程中,考試製度的作用絕不可低估。即便是教育體係和教育製度都十分完善的日本,高考也是社會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內容,日本對高考的重視不亞於中國。就目前情況來看,高考製度的變革是沒有必要的。
高考製度沒錯,並不是說中國教育沒有弊端。現行的高考製度存在不少弊端,而替代的製度弊端更多,甚至連客觀和公正都無一改,公平還在,壓力輕了,增加一點麻煩,肯定值!
三是允許一個考生同時被幾個學校錄取,尊重考生的選擇權利。這雖會給招生帶來一些麻煩,怛與高分考生的落榜相比,投入成本的大小與社會效果的好壞,都不可等量齊觀。
四是允許考生獲得入學資格後保留學籍,譬如在五年內可以機動選擇就讀的時間;隻要能在規定的時間內修完學業,也可以機動地休學。這對學校來說,雖不免增添麻煩,但有了這樣的政策,就為許多貧困學子開辟了一條自立自強的求學之路。無論是否有一條綠色的入學通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都不會再成為貧困家庭的催淚單。
在“中國高考向何處去”的大討論中,《北京文學》編輯部收到全國各地讀者參與討論的來稿上千件。最後,以清華大學孫複初教授《高考改革寄希望於現行教育體製的改革》一文,作為大討論的結束語。
孫複初教授是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師的長子,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畢業後在清華任教48年,長期工作在學校教育的第一線,對中國教育的現狀有著切膚之痛,他這篇長文所闡述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相信讀者會從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共鳴與思考。
高考改革寄希望於現行教育體製的改革
孫複初
教育問題和農業問題一樣重要、一樣嚴峻。教育問題和“三農”一樣,也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學生真苦,教師真累,教育問題真嚴重。教育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絲毫不亞於農業;教育不僅關係到千家萬戶,而且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教育問題成為影響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最突出、影響最深遠的問題。當前首要的是能否做到下情上達,向中央反映基層的真實情況。 從現象上看,教育問題的嚴重性表現在:年年喊減負,負擔卻越減越重;年年喊加強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卻越演越烈;年年喊反對亂收費,亂收費卻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