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亨五年(674):
年四十歲。五月,偕大乘燈詣中印度。先到那爛陀,次上耆闍崛山,至王舍城,往大覺寺。北行至薜舍離,又西北行至拘屍城。又西北行至劫比羅伐窣堵。又西行至僧迦施國(玄奘稱之為劫比他國),順路過曲女城。又東南行至婆羅痆斯,途經缽邏耶伽。
上元二年(675),義淨四十一歲。自此至光宅元年(684),義淨五十歲。在這九年間:
義淨住那爛陀寺(當時仍然是全印最高學府),學習佛典。在這裏遇到的唐朝僧人,有玄照、佛陀達摩、僧哲、慧輪、道琳、智弘、無行等。上距玄奘初抵那爛陀寺之年(貞觀五年,631)四十四年。玄奘當時那爛陀寺好像隻有他一個中國留學生。將近半個世紀之後,中國留學生竟然增加了這樣多。可見中印文化交流關係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義淨在這裏,受學於寶師子。又曾往距此約兩驛處的羝羅荼寺,問學於智月;還有可能至南印度某地,問學於呾他揭多揭婆。
垂拱元年(685):
年五十一歲。離那爛陀寺東歸。冬,自耽摩立底登舶,攜梵本三藏五十餘萬頌。
垂拱二年(686):
年五十二歲。春初,到羯荼國,在這裏遇到了道琳和智弘。停此至冬,複泛舶南行。
垂拱三年(687):
年五十三歲。船行一月許,抵末羅瑜,再往佛逝,停於此處。
垂拱四年(688):
年五十四歲。留室利佛逝,請學於佛逝國名僧釋迦雞栗底。
永嘉元年(689):
年五十五歲。七月二十日回到廣州,邀貞固等往佛逝襄助譯事。十一月一日,偕貞固、懷業、道宏、法朗,回到佛逝。
載初元年(690):
年五十六歲。留室利佛逝譯經。
天授二年(691):
年五十七歲。撰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摶》等。五月十五日,遣大津歸唐,攜回兩傳及新譯經論十卷,並請朝廷於西方造寺。
天授三年,如意元年,長壽元年(692)至長壽二年(693):
年五十八歲,五十九歲,停佛逝。
長壽三年(694),五月改元延載:
年六十歲。偕貞固、道宏回到廣州。
證聖元年(695),改元天冊萬歲和萬歲登封:
年六十一歲。五月,回到洛陽。武後親迎於上東門外。先後住於佛授記寺和大福先寺,譯經。
萬歲登封元年(696)至聖曆二年(699):
年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歲,在洛陽共實叉難陀等譯《華嚴經》。
聖曆三年(700)至長安三年(703):
年六十六歲至六十九歲,在洛陽長安譯經。
長安四年(704):
年七十歲。赴少林寺。重結戒壇。
自此至先天一年(713),義淨年七十九歲逝世,朝廷屢改年號,屢換帝王,義淨或譯經或陪侍朝廷。本歲,義淨不愈,欲歸齊州,未果。正月十七日,示寂於大薦福寺譯經院。
義淨的生平大略即如上述。
我現在對與義淨有關的一些問題分門別類做一點簡略的敘述和評論。
第一,義淨出遊的動機
根據法顯和玄奘的例子——其實所有的赴西天求經的中國僧人,莫不有各自的動機——義淨的出遊也絕不是為出遊而出遊,而是有十分明確的目的的。這種目的都是與當時佛教在中國傳布和發展的情況密切相連的。佛教發展到某一階段,出現了什麼問題,一般庸僧是不會感覺到的。但是有識的高僧,出於對宗教的虔誠,由於自己的敏感,往往深切感知,而企圖有以改變之,改變之方無他,隻有到佛國去探求根源,尋覓妙方。法顯是如此,玄奘是如此,義淨也是如此。試將三人對比一下,是頗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