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又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朝代。兵力遍及西域,從而保證了絲路的暢通。首都長安幾乎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之興旺頻繁。在文學交流方麵,也同樣可以看出非常活躍的情況。唐代傳奇頗受印度文學的影響。王度的《古鏡記》從內容到結構形式,都能夠找到印度文學的痕跡。至於那些龍女的故事,當然都與印度文學有關,因為龍女本身就是一種舶來品。對此,霍世休作過比較深入的探討。也有人主張,連韓愈的《南山》,在結構方麵,都受到了一些印度的影響。在其他方麵,外來的成分也可以找到一些,這裏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唐代以後,經過宋、元、明,中外文學交流一直沒有斷過,不過不像六朝和唐代那樣顯著而已。明末清初,是中外交流的一個空前轉折時期。過去的交流,東部以日本為主,西部以印度、波斯為主。到了此時,歐風東漸,中國的文化交流主要以歐洲為對象了。天主教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澳門成了主要的交流通道。交流對象以天文曆算、科學技術為主,其間也雜有文學藝術。有人考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已於此時傳入中國。繪畫方麵,有郎世寧的作品,技巧是西方的,有時也流露出一點華夏畫風。到了19世紀,中西雙方相互摸索的時間已經夠長了,雙方的相互了解已經大為增強了。中國方麵少數有識之士,比如林則徐、魏源等等,衝破了閉關鎖國的桎梏,張開眼睛看世界,喜見西方世界之昌盛,深感夜郎自大之可笑,遂銳意介紹,積多年之努力而纂成的魏源的《海國圖誌》可以作為一個代表。此書在日本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據說,此書對1868年的明治維新也不無貢獻。在中國方麵,19世紀末的“洋務運動”表現出中國一部分開明人士向西方尋求救世良藥的努力。這個運動最初效果並不十分顯著,但它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無法抗禦的,它自然會持續發展下來,一直到了20世紀。
20世紀是公元第二個千紀的最後一個世紀。在這100年裏,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超過了過去的幾千年。好像物理學上物體下墜的定理一樣,速度越來越快。就拿20世紀之初和世紀末相比,其速度也是極為懸殊的。現在的地球已經小成了一個“地球村”,雖相距千裏萬裏也能朝發夕至。因此,文化交流,其中當然包括文學交流,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效果也越來越顯著。在李岫教授等寫作的這一部《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對文學交流的方方麵麵都做了細致深刻的敘述和分析,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值得我們大大地予以讚揚的。
文學交流的意義何在呢?我個人認為,物質方麵的文化交流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文學交流則屬於精神方麵的文化交流,它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精神境界,能促進世界文學創造的繁榮,更重要的是能促進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強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而最後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世界人民,不管膚色多麼不同,語言風習多麼歧異,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他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他們要安定,不要禍亂;他們要正義,不要邪惡。20世紀在這方麵做出了很壞的榜樣,100年內,狼煙四起,戰亂不斷;兩次世界大戰震古爍今。有的大國,手握原子彈和指揮棒,以世界警察自命。這些邪惡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憤。轉瞬21世紀即將來臨,這邪惡現象必將會繼續下去。遏止之方不是沒有,但是最重要的還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文學交流是溝通人們的心靈和加強團結鬥爭的重要渠道。20世紀100年的中外文學交流史已由李岫等專家寫成了,我相信,這一部總結百年經驗的巨著,其影響必將在下一個世紀中更為顯著,固樂而為之序。
1999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