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故事或類似的故事,還見於其他書中,不具引。利用泥來熬糖,恐怕同利用木材灰一樣,其中的堿性發揮了作用。科學史上一些新的發明創造,有時候出於偶然性,白糖的出現出於偶然,不是不可能的;但也不一定就是事實,有人故神其說,同樣也是可能的。明末清初中國許多書中都有關於製造白糖的記載,我將在我準備寫的《糖史》中專章論述,這裏不再一一征引。至於說到嘉靖以前沒有白糖,根據其他史料,這恐怕不是事實。
上麵說的是從元到明中國能生產白糖。
生產的白糖是僅供國內食用呢,還是也輸出國外?根據記載,也輸出國外,而且輸出的範圍相當廣。日本學者木宮泰彥在他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在《薩摩和明朝的交通貿易》一章中說,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7月,有中國商船10艘到了薩摩。船上裝載的東西中有白糖和黑糖。這說明白糖輸出到了日本。韓振華教授講到,在鄭成功時代,中國白糖輸出到巴達維亞。中國白糖不但輸出到亞洲一些國家,而且還輸出到歐洲。日本學者鬆浦章在《海事交通研究》雜誌1983年第22集上發表了《清代前期中、英間海運貿易研究》一文,談到康熙時期中國白糖輸入英國。康熙距明末不久,所以在此一並論及。
上麵說的是中國白糖輸出國外。
輸出國外,是不是也輸出到印度去了呢?是的,中國白糖也輸出到了印度。德國學者LippmannA在講述了馬可·波羅在福建尤溪看到了白糖以後,又講到蒙古統治者重視貿易,發放簽證,保護商道;對外國的和異教的手工藝人特別寬容、敬重,不惜重金,加以籠絡。“這件事情在精煉白糖方麵也得到了最充分的證實,因為中國人從那以後,特別是在煉糖的某一方麵,也就是在製造冰糖方麵,成為大師,晚一些時候甚至把這種糖輸出到印度,不過名字卻叫做misri,這一個字的原始含義(埃及糖)已經被遺忘了。”英國馬禮遜說:“印度國每年亦有數船到是港(新埠),載布疋,易白糖等貨。” 這裏談的可能是中國白糖經過新加坡轉口運至印度。無論如何,中國白糖輸出到印度已經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了。
我在這裏想順便講一件事情。《天工開物·甘嗜第六》中有一句話:“名曰洋糖。”夾注說:“西洋糖絕白美,故名。”中國人造的白糖竟名之為“洋糖”,可見當時西洋白糖已經輸入中國,而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情況在清朝末年屢見不鮮,在中國“洋”字號的東西充斥市場,什麼“洋麵”“洋布”“洋油”“洋火”等等。但這是在19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初葉。宋應星《天工開物》序寫於明崇禎十年丁醜,公曆1637年,是在17世紀前半。這情況恐怕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在這裏先提一句,以後還要繼續探討。
我在上麵分三個層次論證了中國能生產白糖,中國白糖輸出國外,也輸出到了印度。我講的全都是事實。把這些事實同Smith 先生的說法一對照,立刻就可以看出,他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根據事實,我們隻能說,cīnī的含義就是“中國的”,轉彎抹角的解釋是徒勞的。印度自古以來就能製造蔗糖。不知什麼原因,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反而從中國輸入白糖,而且給了它“中國的”這樣一個名稱,說明它的來源。不管怎樣解釋,這個事實是解釋不掉的。
Smith 先生的文章裏不能否定cīnī的意思是“中國的”,但是卻堅決否認中國白糖運至印度。他斬釘截鐵地說,中國沒有任何白糖運至印度。可同時他卻又引用Lippmann的那一段說中國白糖運到印度的話,而不加任何解釋,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不同意,使他自己的論點矛盾可笑,殊不可解。
我覺得,還有幾點需要進一步加以說明。第一個是中國白糖輸入印度的地點問題。從種種跡象來看,進口地點是東印度。在這裏,語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在西印度近代語言中,表示“糖”的字來自梵文字arkar ,我在上麵已經說過。這些字的意思是黑褐色的粗糖,是農村製造為窮人食用的,價錢比較便宜。cīnī或和它類似的字流行於中印度和東印度,包括尼泊爾語在內。意思是精細的白糖,是供印度貴人和富人食用的,價錢非常昂貴,最初都是“洋貨”。東西和精粗的界限異常分明。所以結論隻能是,中國白糖由海路首先運至東印度,可能在孟加拉的某一個港口登岸,然後運入印度內地。西印度路途遙遠,所以難以運到,在語言上也就沒有留下痕跡。
第二個是中國白糖輸入印度的時間問題,這裏問題比較複雜一點。我在上麵著重講的是明末清初中國白糖輸入印度的情況。明末清初約略相當於16、17世紀。可是Smith 在文章中說,cīnī這個字在印度、孟加拉16世紀已經確立。他又推斷,這個字開始出現於13世紀末。這就有了矛盾。在孟加拉最早出現的cīnī這個字不可能表示16、17世紀才從中國輸入的白糖。這怎樣來解釋呢?我在上麵講到馬可·波羅在尤溪看到中國製的白糖,時間是1275年。中國人從埃及人那裏學習了製糖術,造出了白糖。這樣的白糖從近在咫尺的泉州港裝船出口是完全可能的。泉州從宋代起就是中外貿易的著名港口,同印度有頻繁的交通關係,至今還保留著不少的印度遺跡。白糖為什麼不能從這裏運到印度去呢?從時間上來看,這同Smith 所說的13世紀末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孟加拉文中的cīnī最初是指13世紀後半從中國泉州運來的白糖的。
cīnī這個字在印度出現的時間,是我多年來考慮的一個問題。Smith 先生的文章至少幫助我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謹向他致謝。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