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3 / 3)

但是我們現在的話劇就不同,它是外來的。我問戲劇學院的一個人:“話劇,農民接受不接受?”那人搖搖頭。就拿北京的老百姓來說,他們喜歡看評劇。在戲劇方麵,我是個外行,但外行有外行的好處,能看到內行看不出的問題,如話劇有沒有個民族化的問題。開個玩笑,你請我去看話劇,我不如坐公共汽車,那裏每個人都是演員,都進入角色:有罵架的,有談話的,這要比劇場真實得多。當然,這麼說有片麵性。我總覺得印度在文藝理論方麵有些不足,但有些地方很有趣。如他們的文藝理論書中有一個例子,是一個詞,叫“恒河上茅屋”,有三種意思:一是當麵的意思,不通。茅屋隻能在河岸上,不能在河上;二是引申之意,即在恒河的邊上;三是言外之意,意思是神聖安靜,因為恒河是聖河,茅屋則表示安靜,第三種意思是最高境界。這像我們的“言外之意”,歐洲人不講這個,起碼是不著重講。我們中國,講有個“味”,即你不直接講,要有言外之意,讓你琢磨琢磨,跟吃橄欖一樣,回味方甘。在這方麵,中國與印度相似。

關於文藝理論,我想講這四方麵。

第五,漢語問題。我希望同誌們要學習古文。在座的年輕人都研究外國文學,要具有一定的漢語基礎,這就是先背上200首詩詞,舊的;古文也背上幾十篇。我不是嚇唬同誌們,你腦袋裏沒有幾百首詩詞,幾十篇古文,要寫文章,想有什麼文采,那非常難。希望大家能補這一課。要多看一點古典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我推薦大家看《儒林外史》,在語言上,在中國古典小說裏可與《紅樓夢》媲美。這種書不要隻看一遍,像《紅樓夢》我起碼看了七八遍。《鄧小平文選》中有幾篇談到文藝,說要提高表現力,這很重要。你要翻譯,就要有一點文采。原作是部好書,經你一翻,一點文采也沒有,你對不起原作。文學的論文,邏輯性要講,也應有點文采。《儒林外史》的表現力很強,用詞達到出神入化。如它表現勞動人民不纏腳,用了“大著一雙腳”,這個“大”字用得非常恰當,沒有其他詞可代替它。我們研究外國文學,是不是也有個提高表現力的問題。對外國文學,思想性可吸收的不是太多,而藝術性要吸收的則非常多。如《羅摩衍那》,其表現方法、表現力等,也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研究外國文學是有目的的,這目的就是要提高表現能力。

第六,外語。千萬不要隻學一種,應像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我們大家都要學英語,英語是世界性語言。我們知道德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造詣有點自負:講音樂,有貝多芬,講文學,有歌德;自然科學也大有人在。可我1981年去德國訪問時,我的老師,86歲了,是世界上搞梵文的權威之一,他送我幾本書是用英文寫的。要不是親眼見,我是絕對不信的。這意思是德國人也承認今日英文的力量。用德文寫,非洲去不了,印度也進不去,用英語寫,就能走遍世界。希望同誌們多學一點外語,最好學英語,這樣寫文章容易一些。

第七,知識麵。搞文學,知識麵非廣不行。曆史、地理、文化、社會、經濟,你研究的國家的這些方麵,都要知道。這我就不多講了。

第八,要懂得科技。我們的同誌最好學一學數學,要能使用電子計算機,現在這問題已提到日程上來了。我年紀大了,再學就困難了,也沒有這個雄心壯誌。但青年人應學點數學。一次北大開德國文學討論會,一位同誌帶來一本文藝批評的書,很厚一本,裏麵全是數學公式。韓素音跟我講:“現在中國搞文學的,非用電子計算機不可。”在美國,電子計算機是家常便飯,人手一個,很方便。在內蒙古,《元朝秘史》蒙文本的詞彙,已整本輸入電子計算機內,現在他們研究《元朝秘史》蒙文本的語法等,就非常簡單。而我們,查資料、卡片就一大堆。用電子計算機,一按,五分鍾就全出來了。二次大戰後,世界的形勢飛躍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我們中國落後了。新中國建國初期,我們的經濟比日本要好得多,當時日本全垮了,現在怎麼樣呢?我1946年離開德國,那時那個國家全完了;前幾年我又去,變化大極了,看起來那是了不起的。我們落後了,現在中央有這種精神,要翻兩番,這是很正確的。我們搞外國文學研究,首先應該認識到:你要是跟不上形勢,就落後,落後就會挨打。我們要趕上去。希望青年同誌要抓緊時間,不要光想著自己小家庭的現代化。我的家很簡陋,當然我不反對在可能的情況下,把家庭搞得好一點,過得舒服些,但不要今天搞個三大件,明天又打個沙發,這樣不行。有人說“時間就是金錢”,我說“時間就是生命”。別看我比你們中的一些人大50歲,可50年也是一晃就到。現在不努力,將來就後悔,這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現在就有點傷悲,小時候不如現在努力,現在比較努力,但畢竟老了。同誌們一定要珍惜時間,最好在房裏掛個牌,寫上“閑談不過五分鍾”。

今天講了許多,對象是青年同誌,我就倚老賣老,有過頭的話,請原諒,並請批評指正。

198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