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節日(3)(2 / 3)

元宵猜燈謎燈謎,是我國藝苑中一種獨持的文學藝術形式。每到重大節日,尤其是元宵節期間,各地的遊樂園、文化宮、俱樂部都少不了猜燈謎這個遊藝項目。“一時歡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這首詩就是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

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南宋時期,都城臨安每年元宵節放燈,一些好事之人把詩謎條係於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供人猜射。這時,文義謎語也就成了“燈謎”。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階層興起,後來漸漸普及到民間。每逢燈節,製謎猜謎者異常眾多,內容也頗為生動活潑。從南宋到清朝500年間,一直方興未艾。古時燈謎的謎麵多用成語或詩句。如“絕代佳人”(打左傳句一)--“美而無子”;“辭家見月兩麵圓”(打四書句一)--“望望然去之”。或用一般俗語做謎麵,如“人在人情在”(打詩經句一)--“逝不相好”。有的謎麵和謎底字字緊扣,如“焉哉乎也”(打四書句一)--“失之者鮮矣”。

猜謎語的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增損離合法、會意別解法、象形比喻法、分析綜合法四種。除此之外,還有擬人法、擬物法、故事法、借代法、連環法、排比法、反射法、折合法等。謎語除了一般的猜法外,製謎者往往還要在謎麵上注明用什麼格,以揭示和啟發射猜者思考的方式。謎語在我國曆史悠久,謎格多達幾百種,名目繁多,不勝枚舉。流傳最廣而至今還廣泛使用的有:秋幹格、卷簾格、求鳳格、徐妃格、白首格、粉底格、諧音格、折腰格等等。現在,謎語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富於民族色彩和風格的一種文藝形式和文藝活動項目了。

元宵耍龍燈耍龍燈也叫“龍舞”、“龍燈舞”,是漢族傳統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慶節日,尤其是在元宵節期間,各地都有耍龍燈的習俗。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寄托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龍、風、麒麟、龜稱為“四靈”。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意思。早在殷商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龍形圖案。周代銅器的龍紋已漸趨完整。我國民間的龍舞流傳曆史悠久。據《春秋繁露》記載,它起源於漢代,經曆朝而不衰。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

民間耍龍燈,龍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紙、布紮成龍頭龍尾和一節節龍身,節數不等,但均為單數。每節內燃蠟燭的稱“龍燈”,不燃蠟燭的稱“布龍”。此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長板凳拚成的“板凳龍”等各種形式的龍舞。如今的龍燈,一般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看龍,它講究裝飾,通常有13節至17節,“龍衣”有用布繪上彩鱗的,也有用綢鍛加以刺繡的,特別講究“龍頭”,它專供觀賞;第二種是舞龍,它和看龍在形式上無多大差別,但製作遠不及看龍精致,耍舞龍的能上能下,左右旋轉;第三種是龍燈,也有13至17節,是用竹籠糊上透明麵筋紙,竹籠裏點上蠟燭,在夜間翩舞猶似火龍,又象是“穿花燈”,由於沒有“龍衣”牽連,耍時要求循環連貫。解放前,民間每逢正月十五,有的地方就耍“出龍會”,歡度元宵節。據清道光年間出刊的《滬城歲事》記載,當時上海元宵節龍燈的形狀是“遊手環竹箔作龍狀,蒙紅帛,繪龍麟於上,有首有尾下承紅木柄旋舞。街巷前導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不論那種龍燈,都配以篾編珠球一顆。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兩、三華裏。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裏。趕往觀看的農民,十分踴躍。民諺中有“鑼鼓響、腳底癢”的說法。耍龍燈的表演,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耍龍節的主要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襠子(穿花),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退皮等。耍龍中,不論表演那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11、13節龍的,主要表演蛟龍的動作,就是巨龍追捕著紅色的寶珠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衝雲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婉蜒騰挪,煞是好看。

元宵舞獅子舞獅子,也叫“耍獅子”、“獅子舞”,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每逢春節、元宵節,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從城市到農村,都有舞獅子的習慣。舞獅,民間一般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輕快慢重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舔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踩青等。

清明節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