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節日(3)(3 / 3)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材。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詠清明的詩,語言雋秀,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古代江南的清明風景,多少年來,成為膾灸人口的佳作。

我國的清明節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視位而定的。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平分為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為某節氣。由於它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麵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借助它來安排農事活動。《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回升,雨量增多,凍地化開,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勞動人民根據節氣的遲早安排農業,進行耕種。北方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的農諺。江南有“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穀,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華北有“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的農諺。可見,在農業生產上,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節氣與節日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隻有清明。那麼,“清明”又是怎樣演變為祭祀節日的呢?

據《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因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到現在,人們已把清明和寒食並稱。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動,生機勃勃,一片清明景象,是人們踏青遊春的好季節。在古代,到了清明節,人們有禁火寒食、上墳掃墓、踏青春遊的習慣,還開展諸如鬥雞、打球、蕩秋千之類的體育活動。

民間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可見,戴柳也是清明習俗之一。

在南方一些地方,清明不僅是農事的一個節令,也是一個富於詩意的節日。

如今,清明節成了我們紀念先烈,緬懷英雄業績,為祖宗掃墓的日子。

清明成為節日,始於春秋。據史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被晉獻公的寵妃驪姬迫害,帶了一批人馬逃亡在外,顛沛流離19年。隨行的臣子介子推,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想吃肉葷而不可得,介子推竟然暗自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

在賞賜有功之臣時,竟一時疏漏了介子推。後經別人提醒,晉文公懊悔不已,忙召介子推進宮受封。孰料介子推不貪富貴榮華,竟帶著老母隱居鳳陽縣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過著清貧的生活。晉文公派人滿山尋找,終未能見。正當晉文公一籌莫展,有人獻計說:介子推是個孝子,若放火燒山,他為救母親,一定會背著老母下山的。於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介子推還是不出山,結果發現介子推與其母相抱死於枯柳樹下。晉文公萬分悲痛,為了紀念他,在綿山立廟祭祀,改綿山為介山,鳳陽縣改封介休縣,並下令每年在介子推遭焚之日,全國禁火三曰,家家吃幹糧冷飯,喝涼水,因其死於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以誌吾過,且旌善人。”

寒食清明與風俗

清明節,也稱寒食節,是古人為紀念故去親人而確定的節日,流傳數千年,留下許多詩篇。清明節習俗頗多,有的習俗還沿襲至今。一為上墳掃墓的習俗。南宋詩人高菊卿,在其《清明》詩中,曾寫有“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的詩句。此詩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掃墓的情景與心情。看來掃墓之風,在古時是十分盛行的。如今,每逢清明,人們都到親人墓前或烈士陵園祭掃,以寄托對親人的哀思,緬懷先烈的業績。

二為在墳上植樹的習俗。墳地有了墓堆之後,在墓旁植樹作標誌之風十分流行。有詩為證:‘鬆柏塚累累。“(漢樂府《十五從軍》)、”壟樹久蒼然“(岑參《故仆射裴公挽歌》)。

三是”插柳“的習俗。我國久有清明插柳之習俗。清明在門楣上插柳,從春秋戰國開始,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其意義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條插門上,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記年歲。宋趙元鎮就寫有”寂寂柴門樹落裏,也教插柳紀年華“的詩句,以此作為已祭過祖先的證據,借以從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這天,青年婦女把楊柳枝戴在頭上,認為這樣做可使紅顏不老。

四是踏青的習俗。踏青,也叫探春、尋春、遊春。此習俗古已有之,始於漢,而盛於唐、宋。唐代詩聖杜甫,在其《絕句》中,即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並在其《清明》詩中,描繪了踏青春遊的盛況:“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明媚,爭首朱蹄驕齧膝。”宋代著名的風俗畫長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為我們留下有關北宋首都清明節出遊盛況的形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