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外國節日(3)(3 / 3)

複活節那天,教堂用鮮花和蠟燭裝飾起來,基督教徒到教堂去做禮拜舉行宗教儀式。此外,各國還有獨特的習俗,在英國要舉行化妝遊行:有馬戲團的小醜踩高蹺、有孩子們歡迎的米老鼠、有民族風格的樂隊、有孩子們裝扮維多利亞女皇時代的王宮衛士。墨西哥有的地方焚燒猶大的模擬像。希臘有象征性的耶穌葬禮等。在美國,複活節第二天,總統邀請客人們帶著孩子到白宮參加“滾彩蛋”遊戲。孩子們在歡快的樂曲聲中,提著繪著彩色、象征興旺發達、生活幸福的熟雞蛋,在草坪上滾著玩。全國各地的公園也為孩子們舉辦“複活節”活動。

複活節在歐美各國是僅次於聖誕節的重大節日。英、法、澳大利亞等國規定休假4天,西德休假2天,美國休假1天。節日裏,家人團聚,準備各式各樣的傳統食品。父母在商店裏購買用巧克力糖製成的雞蛋、小兔等糖果,裝在小籃裏,送給孩子。節日裏,大家見麵時互相祝賀,給親友寄送賀片,祝賀節日愉快。

情人節

除了聖誕日,再沒有什麼節日象情人節那樣更能引起全球人的興趣了。1863年美國內戰期間一位刊物編輯說的這句話,是對盛行於歐美各地的情人節的極好概括。

情人節源於古羅馬。據說古羅馬人每年二月十五日都對他們所崇敬的掌管自然與女子婚姻之神加以祭祀。那一天,青年男女要特別聚會。會上,未婚青年男子,皆可從一個裝有許多女子名片的盒子中抽取一張名片,並就以這名片上寫著的女子作為節日的伴侶,相互交換禮物。如果男子喜歡這個女子,便將她的名片在袖子上貼幾天。這種交往,經常使一對對青年男女成為終生伴侶。也有說,古代人認為二月十四日是百鳥發情擇偶之始,人們推鳥及人,始有此節。

以後,教會把情人節定於二月十四日(即聖瓦倫丁日),用以紀念早期教會的兩位瓦倫丁。其一是羅馬牧師,由於救助基督教徒而被羅馬統治者關押。服刑期間,他得到典獄長女兒的悉心照料,他也設法使她恢複了視力,兩人真心相愛。後來他在二月十四日這天被杖殺。此後沒幾年,另一位也叫瓦倫丁的特尼主教亦被捕入獄,並在同一天被殺。

不過,那時情人節尚不普遍。自從那位編輯說了上麵那句話後,情人節的影響逐漸擴大,並開始有了源自古代抽名片的手印情人帖和各種裝飾品及贈送禮物的儀式。

自打風靡歐美大洋洲各地以後,情人節便超出了它原來的意義。它不僅是情人間聯絡情感的紐帶,也是其他一切人用以表達內心之愛和擴大愛的範圍的一種機會。它使父母、師長、親朋、好友、兒女、同學等都成為親愛的對象。

在丹麥,人們將壓榨好的雪花送給好友。男子常寫鬧著玩兒的信給女子,署名時隻用密碼或點點作字母,如果收信人猜出了他,那末這一年的複活節,他就要給她送一份禮物。

在意大利,未婚女子常在節日黎明時分即起床,靜立窗口等候第一個來到她窗下的男子。一但見著,便將此人作為自己命中注定的情郎。

在加拿大,大多數人互寄賀貼,不單給情人,也給父母和師長等。孩子們也熱情參與,同學間互換畫片。有些學校還舉行節日聯歡班會。年齡較大的學生們則舉行舞會。他們也互贈禮物,通常會把最大的一份送給母親。

在美國,有些地方收節日禮物的是孩子們,有些地方以特製甜麵包慶賀節日。許多人都愛唱情人節歌。有些男子還愛將一籃子禮物放在自己鍾情的女子家門口,按動門鈴後立即躲開。

在英國,青年男女互贈傾訴愛慕之情的“瓦倫丁圖片”。在荷蘭,則互贈鮮花以致深婉之意。

愚人節

“愚人節”全稱“四月愚人節”,又稱“萬愚節”,是西方的一種風俗。歐美一些國家每年4月1日紀念這一節日。墨西哥則在每年12月28日紀念愚人節。

這一風俗已流傳若幹世紀,但對其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比較可信的說法稱此俗始於法國。法國是最早采用格雷弋裏曆法的國家。查理九世決定將原來實行的4月1日為歲首改為1月1日,並於1564年通令全國實行。改曆後,各地仍有守舊分子留戀舊習,不願更新。到了4月1日這一天,守舊分子受到了愛開玩笑的人欺騙和愚弄。愚人節的玩笑因此出了名。到十八世紀,英格蘭已開始紀念“愚人節”。以後,流行全歐,遠及北美。這一天,任何人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如製造聳人聽聞的消息等哄騙愚弄他人。人們對這種惡作劇並不負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責任。政府司法部門亦不會追究責任。不僅如此,而且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人誰就會榮膺“桂冠”。

世界各國國慶節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