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
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
——陳毅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戴聖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戴聖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魏源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王陽明
經邦建國,教學為先。
——房玄齡
己之才學為人所尊,乃可誨人以進修之要;己之性行為人所重,乃可誨人以操履之詳。
——袁采
師必賢,友必善,所以養耳鼻口百體之具,莫非至正也。
——李覯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模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
——揚雄
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人於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至於善。
——歐陽修
善教者,不以賞罰而教成。
——呂不韋
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
——呂不韋
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
——呂不韋
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
——呂不韋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司馬遷
天下桃李,悉在公門。
——司馬光
今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白居易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荀況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顏之推
教不以道,則非教;學不以道,則非學。
——薛瑄
得賢則教興,失人則政廢。
——房玄齡
凡長育人材也,教之在寬,待之以久,然後化成而俗美。
——程顥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
——王國維
德行之實事,皆在六藝,藝失則德行俱失。
——李塨
以德育為先。
——康有為
養體開智以外,又以德育為重。
——康有為。
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
——歐陽修
寬而不畏,嚴而見愛。
——朱熹
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
——王守仁
善於教育者,必能注意學生之道德,以養成其優美之品格。否則,僅僅以學問知識授於學生,自謂能其事,充乎其極,不過使學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書,或一具有靈性之鸚鵡耳,易足貴哉。
——客閩
育近而旨遠看,善言也。
——孟子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孟子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
——苟況
然富而不教,非為善經;愚而不學,無以廣才,是在教民。
——康有為
興衰資於人,得失在於教。
——王通
善國者,莫先育才;良才之方,莫先勸學。
——範仲淹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奐。
——周敦頤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識而無倦者,有諸己者也。何有於我,勉人學當如是也。子貢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聖矣。”以仁知而言也。
——程頤
人而不仁,君子當教養之。不盡教養,而惟疾之甚,必至於亂。
——程顥、程頤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程顥、程頤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師者雖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
——李覯
師術有四,而傳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荀況
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
——呂不韋
勿似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諸葛亮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
禮聞取道義於人,不聞取其人之身。來之為言,屬有道義者謂之來。來學者,就道義而學之,往教者,致其人而取教也;“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是也。教人當以次,守得定,不妄施,《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是剛中之德也。
——張載
青采出於藍,而質青於藍者,教使然也。
——司馬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仲
施以獅虎式的教育。他們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們到萬分危急時還會用一對可憐的角。
——魯迅
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
——呂不韋
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勝者也。
——呂不韋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
教不時則傷世。
——司馬遷
教育是實現理想社會的曆程
——陶行知
教子功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
——陸世儀
教不立,學不傳,人材不期壞而自壞。
——程顥、程頤
教者如分火,終日分而未嚐虧其體。故散為十燈而明白若,散為千燈而有自若。
——莊元臣
教育寓娛樂之中。
——周恩來
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顏之推
人生必須的知識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麵的明燈。
——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