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光緒皇帝(1)(3 / 3)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王朝在這次戰爭中暴露出腐朽沒落的本性,戰敗求和。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清王朝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不情願地開放了中國的大門。此後,法國、美國、俄國等列強也接踵而來,獲得了與英國一樣的在中國的特權,中國開始步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

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慘敗求和、割地賠款,引起國人的憤慨。鴉片戰爭後,鴉片的大量輸入令白銀加速外流,銀價激增;洋貨的傾銷,嚴重打擊了民間手工業,使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巨額的賠款又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使社會更加窮困: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潛伏民間的反清會社開始活躍起來,最終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起事。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起義持續了14年年,戰火蔓延到大半個中國,並一度打到北京附近,雖然太平天國最終失敗,但卻嚴重地削弱了清朝的統治力量。太平天國所宣揚的民族革命精神,大大鼓勵了漢族人民的鬥誌,從此在各地出現更多的反清秘密組織,加速了清朝覆亡。另一方麵,清朝能夠鎮壓太平天國起事,主要是依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官僚的力量,事後對他們不得不加以重用,以致漢人勢力漸大,滿漢的力量對比開始發生變化。原來由滿洲統治的中央集權帝國,逐漸出現了地方坐大的趨勢。

鹹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鹹豐帝率妃嬪們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860年10月7日,法國軍隊洗劫圓明園;數天後,英國軍隊燒毀圓明園。圓明園——這座素有“萬園之園”“東方凡爾賽宮”美譽之稱的皇家園林從此不複存在。圓明園的大火剛剛熄滅,清政府又被迫同英、法、美、俄等簽訂《北京條約》,出賣了大量特權的同時,甚至割讓了大片的領土,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越陷越深。

當然,這一切,載湉對此一無所知。在醇親王府裏,在父母的關愛之下,他仍然過著太平無事、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命運,又不能不製約和影響著他的未來。

3.同治之死

同治十三年十月下旬,同治帝生病。一個月後,同治就“駕崩”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

同治帝正值青春年華,到底因為什麼而一命嗚呼?由此產生死於天花、死於性病等種種說法,成為清官的一大疑案。同治帝 天花,古稱“虜瘡”,中醫學則稱之為“痘瘡”,民間一般也稱為“出疹”或“出痘”。這是一種因病毒頂端瘡體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發病後皮膚或粘膜上出現痘疹、水瘡和膿瘡,伴隨著高燒、驚悸、煩躁、嗜睡等症,全身或頭麵迅速出現皰瘡,病重者常因膿毒引起敗血症而在數日內死亡;輕者痘疹潰破後結痂脫落,愈後往往留有疤痕而形成麻臉。

在清朝皇室家譜——《玉牒》裏,記載了大量皇室成員的死亡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順治皇帝的八個阿哥,其中四個早亡,六個格格隻剩一個;康熙皇帝共有三十五個皇子,其中十五個早亡,二十五個公主則死掉十三個,其他皇室成員的子女,死的就更多了。夭折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而天花是最主要的致命殺手。天花不僅危及未成年人的生命,對於成年人,依然有很高的感染率。

順治初年,正是天花高發時期。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也就是多爾袞多鐸的弟弟豫親王多鐸,驍勇善戰,威震中原,一生都在戰場中度過,卻依然沒有躲過天花的劫難。順治六年,三十六歲的多鐸因感染天花英年早逝。

盡管到康熙時期民間已經有了預防天花的措施——鼻苗法,但是傳統的種痘方法並不能百分之百的有效,而且從症狀上看,同治帝死於天花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按照現有的資料看,當時的清官也有關於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為同治帝供送痘神、祈求神靈保佑的記錄。

在太醫宣布同治為“天花之喜”後,清廷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內張掛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七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希望十二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內務府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賞。從一般常識上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尚未找到醫治天花的有效辦法和藥物,但就是普通百姓,患天花一般也還不至於死亡,何況是堂堂天朝皇帝,身邊有的是高明的禦醫,怎麼就那麼容易死了呢?曾在宮廷裏貼身服侍過慈禧太後的德齡公主,也對同治死於天花的說法有所懷疑,她認為:“同治的身體一向十分健壯的,論到天花這一種病症也絕非就是絕症,隻要醫治合法,調護適宜,要治好也是很有可能的,至多不過使同治那樣一個美少年變為麻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