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光緒皇帝(3)(1 / 3)

慈禧希望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法,在光緒帝幼小的心靈中,逐漸樹立起她與孩子之間這種所謂的母子關係。

2.嚴師慈父

載湉一點一點地長大,已經六歲了,按照清朝祖製,皇子讀書“白六歲入學”。像其他的孩童一樣,小載湉起初對讀書也是陌生和排斥,有時又哭又鬧,有時還摔書本。所幸的是,他碰到了一個好師傅——學識淵博的元老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年),字聲甫,號書平,晚號鬆禪、瓶廬居士,江蘇常熟人。翁家“為蘇常望族”。其父翁心存,字二銘,號邃重。早年通籍,道光進士,步人仕途後,官至大學士,曾為同治帝“師傅”。其兄翁同書,字祖庚,號藥房,曾任安徽巡撫;翁同爵官至陝西、湖北巡撫、代理湖廣總督。可以說翁家既為“書香門第”,又是“官僚世家”。翁同穌更是博學多才,鹹豐六年(1856年),以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俗稱狀元)步入仕途,為詹事府右中允。其父翁心存去世後,在同治四年(1865年)底被慈禧選中授命為“弘德殿行走”,成為同治帝的漢文師傅。父子同啟一帝,實屬“儒生非分之榮”。從而他“盡心竭力,以圖報稱”,受到兩宮太後的嘉獎,不久升為署侍郎、內閣學士。在同光之交的政治風浪中,已成為參決機要的重要人物。

翁同龢共為光緒帝師22年,成了光緒白幼至長的精神支柱和親密無間的長者宗師。

翁同龢是宮中唯一真正疼惜小載湉的人。出於傳統士子的良心,對光緒在宮中的處境給予了足夠的撫慰。他像慈父一樣對待載湉,斥責欺負載湉的太監,耐心地給他講經說理。畢竟此時的載湉還很小,他起初讀書就是懷著一個孩子的單純心理——我好好讀書,才會讓翁師傅滿意。小載湉終於在宮中找到了一份感情的寄托,他對翁同龢懷有一種難以言說的依賴。一次,翁同穌因故回鄉幾天,載湉在這些天不管別人的軟硬兼施,不肯大聲讀書,心情低落,鬱鬱煩悶。而翁同穌回來的那天,他第一句話就是“吾思汝久矣!”然後興高采烈地大聲朗讀著課文,聲音清亮而歡愉,一旁的一位老太監濕了眼角:皇上還是個孩子,他在用自己單純的方式來迎接這位他敬愛的師傅啊!光緒五年十一月(1879年),快到元旦了,小皇帝端端正正地用朱筆寫了“福”“壽”兩個大字,送給師傅。

隨著歲月推移,載湉年歲漸長,逐漸習慣於讀書生活。光緒讀書很用功,慈禧誇讚他:“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光緒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係,如在《乙酉年禦製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日我饑之;一民寒,日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這一年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光緒才15歲。他很想當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光緒還寫了一首《圍爐》詩: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裏,金爐獸炭紅。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念邊塞、心中掛庶民的心態。

3.東太後猝死

光緒七年初十(1881年4月8日),宮中突然傳出東太後“崩逝”令慈安人震驚的消息。

東太後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生於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其父穆揚阿曾任廣西右江道,後因女人侍鹹豐帝,封為三等承恩公。當時鹹豐帝奕詝為皇子時,即入侍藩邸為側福晉。鹹豐帝即位前其嫡福晉已病逝,故她於鹹豐二年二月(1852年3月)被封為貞嬪,五月晉為貞貴妃,十月便冊立為皇後,時年16歲。鹹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鹹豐帝死,年僅25歲的鈕祜祿氏成為清官未亡人,她被尊為母後皇太後,上尊號慈安,與慈禧太後共同“垂簾聽政”,眾人稱她為“東太後”,與“西太後”慈禧相對應。

慈安與慈禧形成鮮明的對比,她是位德高望重的好皇後,因此眾人痛惜其暴崩,並對其死產生了懷疑。東太後當時45歲,小慈禧兩歲,“體氣素稱強健”,而當時慈禧正病臥在床。所以聽到噩耗,很多朝臣都以為是“西邊出事”了,等得知結果後驚詫不已。許多官員提出懷疑,尤其是左宗棠,立即大喊有鬼。

根據慈禧當時的表現,人們認為是慈禧毒死了慈安,而且,傳說鹹豐帝留給慈安一封密詔,要她必要時處死慈禧,慈安在慈禧的哄騙下焚毀了密詔,把自己對抗慈禧的一件最大的武器也毀了,慈禧便毒死了她。

對慈安太後暴卒的具體原因至今還存在著爭議,除中毒之說外,還有自殺、自然死亡等說。“自殺”說來白《清稗類鈔》,書中說:“或曰:孝欽實證以賄賣囑托,幹預朝政,語頗激。孝貞不能容,又以木訥不能與之辯。大恚,吞鼻煙壺白盡。”《清朝野史大觀》裏又用“或日慈禧命太醫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亡”來說明慈安為用“錯藥致死”。不管是“毒死一說”還是“自殺”或“錯藥致死”說,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慈禧害死了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