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慈安為“自然死亡”。徐徹的《慈禧大傳》則傾向於“病死”說。首先,作者認為慈安不善理政,例如召見臣子時說的話分量不足,隻會詢問其身體狀況、行程遠近等等,所以她根本不會妨礙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慈禧也沒必要害死她。
徐徹提出了翁同龢的《翁文公恭日記》中的關於慈安發病的兩則記載作為證據。一則是慈安太後26歲時曾經患了“有類肝厥”疾病長達24天,甚至達到“不能言語”之程度。另一則是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初四日,慈安太後“舊疾發作,厥逆半時許”。“厥症”主要表現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輕者昏厥時間較短,重者則會一厥不醒甚至死亡。
但這也隻是徐徹的一家之言。“東太後之死”成為了清官的又一大疑案。
慈安死後,對於慈禧而言,為其專權掃清了道路。盡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對慈禧的專權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懾。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麼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慈安的死,無疑也使奕訴在最高統治集團中少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來,慈安和奕訴與慈禧之間均有矛盾,奕訴多以“嫡庶之分”為由,通過支持慈安壓製慈禧的囂張氣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訴,無形之中,奕訴和慈安形成一種聯合力量,來共同對付慈禧。慈禧感到勢單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內務府、軍機處相繼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牽製奕勢力的人。慈安在時,盡管奕訴屢受打擊,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軍機處的位子,執掌軍機處大權;慈安一死,形勢大變,慈禧不再受約束,同時由於自己的黨羽勢力大增,消長之間,她對奕訴也就不再顧忌了,奕訴的勢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東太後死後,慈禧不僅在實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已經登上了權力的頂峰。從此以後,她被稱為“老佛爺”,完全由她一人控製了清王朝。此後,她為鞏固其“獨尊”的地位,更加深了對光緒帝的馴化和控製。
東太後慈安的突然離世,對年僅十歲的小載湉來說無疑是一個強烈的刺激。他幾乎每天都到東太後停靈的弘德殿致祭。一個多月後再人書房時,仍“尤少尤分心”,“神倦氣浮”。即使是慈安辭世三個月後,“讀雖佳而氣不靜,言及慈安大故,泫然流涕,此發於真誠者矣”。年少的光緒帝,隨著宮中唯一可體驗母愛的“調護”者的消失,使得他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同情者和保護者,他的處境更加不利了。
4.“親政”
按照中國古代宮廷的慣例,皇帝十四歲就應該親裁大政了。清朝也延續了這一慣例,無論是六歲登基的順治帝,還是八歲登基的康熙帝,都在十四
歲親掌朝政。然而,到了同治帝,就像清朝本無“母後垂簾”而慈禧仍然能將“垂簾聽政”實施下去一樣,什麼“慣例”、什麼“祖製”,慈禧都能找到打破的借口。同治帝直到十六歲(同治十二年正月)才得以親政,除了因為同治帝“學識俱劣”和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客觀實情之外,慈禧戀棧皇權、不願撤簾歸政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帝14歲時,因有同治帝16歲才正式親政的“新例”,所以光緒帝的親政問題沒有人敢於提及,且慈禧獨自掌權的欲望已經被朝廷上下心知肚明,因此無形之中,人們隻好把光緒帝親政的希望放在16歲上。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光緒帝16歲了,親貴王親、文武大臣,甚至慈禧本人也不得不承認,無論按禮法、祖製,還是光緒帝的“學識德業”,似乎都沒有了繼續拖延的理由。早在十二年前,慈禧強立不足四歲的載湉為帝。為了籠絡人心,慈禧曾經公開做出兩項保證:(1)待光緒帝生子即為同治帝立嗣;(2)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後懿旨:“前因皇帝衝齡踐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無所稟承,因準廷臣之請,垂簾聽政。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諭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
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日(1887年2月7日),是按照慈禧的授意,由欽天監擇定的大吉之日。這一天,在太和殿要舉行光緒帝“親政”的大典。禦前太監在丹陛上鳴鞭三下,上千名官員在丹陛和廣場上如同潮水一樣起伏跪拜。端坐在寶座上的皇帝精神煥發,神采奕奕,一舉一動都顯得少有的幹淨有力。《翁同龢日記》記載道:“仰瞻天顏,甚精采也!”盡管這不過是一場名不副實、掩人耳目的“歸政”騙局,但這個儀式畢竟還昭示著有個皇帝的存在,而且不僅僅是存在,還是個長大的有獨立思想的成年人。白從二十八年前鹹豐皇帝死後,大清帝國一直沒有男主人。人們一直堅信,“牝雞司晨”隻是萬不得已的變通,男人永遠比女人更適合當家主政。人們有理由期待他會如同他那些偉大的祖先一樣,有能力帶領大清擺脫困境,重現康乾時天下太平、萬國來朝的榮光。但是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光緒帝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裏,或被慈禧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慈禧看做禦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白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慈禧表麵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處處限製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