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使光緒得到鍛煉,他經曆了自親政以來最險惡的風浪,接受了嚴峻的考驗。在抗戰過程中,光緒深深地體會到雖然親政但仍處在不操實權的地位,也看到了現實製度的腐敗,官吏的無能,朝廷大臣們的門戶派係之爭,他在失敗中得到有益的教訓和反思。
光緒維新變法的思想萌發於洋務運動時期。而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是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的。改變中國的命運,要從政治製度人手。
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思想萌發了光緒維新革舊的意念。甲午戰爭剛結束,光緒多次頒發諭旨,提出了一攬子的新政項目,雖然其主要內容還沒有超出洋務派所策劃的範圍,可是在很短的時間裏什麼修鐵路、造機械、開礦產、創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校等繁多的新政都一齊泉湧到光緒的腦中,並加以積極催辦,可見他圖強的迫切心情已經升華到如饑似渴的程度。光緒帝和康有為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都是一致或相近的,都認為中國的積弱是守舊派墨守陳規造成的,而解決的辦法就是變法。
《馬關條約》簽訂之時,康有為發動一千三百多名舉人聯名上書,主張拒和、變法、遷都,震動了海內外,但由於頑固派的封鎖,光緒沒能看到這份上書。二十多天後,康有為又寫了一萬三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即第三次上書,又稱《請及時變法富國養民教士治兵呈》。這次上書比公車上書的內容更加具體和廣泛,陳述了變法著手之方和先後緩急的次序,條理清楚考慮周密。他向光緒建議,《馬關條約》剛簽訂,朝野圖強雪恥之誌有不可遏止之勢,此時即下哀痛之詔,以鼓舞士民的勇氣,選舉賢士參政,以備顧問,轉敗為勝,重建國基也為時未晚。康有為除了建議光緒廣選賢才外,還提出了自強雪恥的大方案,即富國、養民、教士、練兵四策。
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皇帝終於第一次看到了康有為的上書。他讀了以後,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啟迪,耳目為之一新。光緒對康有為的建議極為重視,當即命謄錄三份,一份送慈禧太後,一份發軍機處,一份存乾清官,原件留勤政殿。
光緒想親自召見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但恭親王奕訴以“清朝的成例,非四品以上的官員皇上不能親白召見”為由勸阻了皇帝。光緒便命總理衙門向康有為問話,康有為還通過翁同龢向皇帝呈進了自己所寫《俄皇彼得考》《日本變政考》等宣揚變法的論著。
日本,這個令人憎恨的侵略者,今天,反而在希望變法圖強的一些中國人眼中,成為了“先生”,這說明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已經不再局限於“華夷之辯”了,這也符合曆史的辯證法。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尤其對於身居深宮的光緒帝來說,加上語言文字上的限製,光緒帝所閱讀的“西書”實在有限,但是對於急切想了解外界情況的光緒帝來說,也引起了不少的觸動,開闊了眼界,思想認識開始有了明顯提高。開始逐步擺脫“天朝至上”等固守觀念,進而以中外對比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現實問題。
光緒在陸續閱讀了很多日本、歐美各國的變法著作之後,深感中國在麵對“各國環處,淩迫為憂”的形勢下,“非實行變法,不能立國”。此時已銳意變法的光緒帝,向高高在上的慈禧提出了要權的要求。他對慶親王奕勖說:“太後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
無論光緒要權的主觀動機如何,為了不做亡國之君,為了支持和推行變法維新,而決然向大權獨攬的西太後提出“收權”的要求,可見光緒帝的變法決心之大。
奕劻向慈禧報告了光緒變法的決心後,慈禧怒氣衝衝地說:“他不願坐此位,我早已不願他坐之。”但慈禧說完這句氣話後,經過慶親王奕劻的耐心解勸,漸漸心平氣和,答應說:“由他去辦,等辦不出模樣再說。”變法終於得到了慈禧的首肯。
奕勖把慈禧同意變法的話轉告後,光緒心中有了底,便興衝衝地到頤和園麵見慈禧。慈禧直視著光緒,嚴肅地說:“你所實行的新政,隻要不違背祖宗的大法,不損害滿洲貴族的權勢,我就不阻止。”
光緒便進一步將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呈給慈禧審閱,這是一部新興的學西方、謀自強的時代精神論綱。慈禧太後看後,說寫的不錯,同意光緒變法,但告誡光緒不要操之過急,並且明確表態:“如果可以使國家富強,你白可以進行,我不從內牽製。”
有了慈禧的應允,光緒開始了他的變法之路。
5.《明定國是詔》
由於慈禧已經首肯,維新派的大臣們認為光緒變法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他們更加急迫地希望光緒盡快頒布詔書明定國是,所謂“國是”就是國家的大政方針,從而排除幹擾,啟動變法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