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光緒皇帝(5)(1 / 3)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康有為於四月初相繼寫出數份請定國是的奏折,從四月十三日(6月1日)起分別以支持變法的禦史楊深秀、康有為本人、侍讀學士徐致靖三人的名義先後呈給光緒,希望仿效日本,皇帝擇日齋沐,大集群臣,於天壇祭拜告天,詔示天下,決定變法維新,從而形成了請求光緒詔定國是的呼聲。

康有為、梁啟超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要求光緒帝頒詔明定國是,其意圖是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並鑒於中國守舊勢力之強,力求以皇帝的權威來肯定變法維新,而且主張以此作為國家的“行政方針”公布於天下。康有為認為,如此似乎就可以排除疑慮,擺脫守舊勢力的幹擾與阻擾,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這樣,就可以使朝廷上下有所遵循實行變法新政了。

光緒決定迅速頒詔,在此之前,他特意去頤和園,將楊深秀、徐致靖的奏折交給慈禧進行請示。由於慈禧此前已經答應不禁止皇帝辦事,所以覺得現在進行鉗製不太合適,何況楊、徐要求定國是的奏折對她的權勢也並沒有什麼威脅,便稱二人的奏折非常好,並說今後“應專講西學,明白宣示”,表示讚同他們的見解。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光緒召集全體軍機大臣,發布上諭,明定國是,正式向中外宣告進行變法維新。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製,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製梃以撻堅甲利兵乎?

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大小諸臣,白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誌,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準入學肄業,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特此通諭知之。”

在詔書中光緒雄辯地駁斥了攻擊維新變法的錯誤言論,適度地提出了進行變法維新的指導思想,為變法維新在實行上明確基調。並具體點明了維新變法的第一個項目——京師大學堂的籌辦設想,為以後陸續出台的變法維新項目提供樣板。光緒下令這一項目由軍機大臣、總署大臣迅速擬定妥善辦法後議奏,並號召編檢司員、世職子弟、下級官吏均可以報考。這同科舉考試相比是一大曆史進步。

《明定國是詔》的頒布,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及光緒在推動變法的過程中,曆經反複、曲折的醞釀與鬥爭,所取得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進展。它反映了人心所向,因此當宣布變法的國是詔頒下,在社會輿論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奮發精神。

光緒的這一舉動,是他在支持變法維新的道路上,邁出的決定性一步,標誌著百日維新的正式開始。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告推行變法新政為起點,到當年八月六日(9月21日),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宣布變法維新是非法為止,光緒實行變法共一百零三天,史稱“百日維新”。

在此期間,光緒先後發布有關革新的各種詔令一百八十餘條,如果按日計算,少的一天發布一道諭旨,多的一天十幾道諭旨,它們像雪片一樣飛向了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清王朝的神經中樞重新放射出振奮人心的異彩,其影響衝擊著幾千年來不斷加固的封建壁壘,使人們看到了一絲晨曦的陽光。

據統計,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頒布的改革維新詔令不低於180次,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麵,主要的如下:

1.設立京師大學堂;

2.分遣宗親去外洋考察歐美的政府狀況;

3.獎勵藝術、科學以及現代農業;

4.皇上表示願意傾聽守舊派對進步和改革的異議;

5.廢除科舉考試中作為主要項目的八股文;

6.譴責那些企圖拖延設立京師大學堂的人;

7.催促盡快修築盧漢鐵路;

8.倡導所有的八旗軍隊采用西式武器和操練;

9.下令在各省設立農業學校,教農民改進耕作方式;

10.下令引進專利和版權法:

11.要求兵部和外務部就武舉改製作出報告;

12.對發明家和作家予以特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