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光緒皇帝(5)(2 / 3)

13. 下令官員們鼓勵商業,幫助商人;

14.下令全國的每個城市都設立中小學堂;

15.成立鐵路礦物總局;

16.鼓勵記者對政治發表議論;

17.要求水師增添學額,購置戰船;

18.號召軍機大臣和各省地方當局協助;

19.下令所有的駐外使館建立學校,以便於當地的華人兒童學習;

20.為了鼓勵商業,下令在上海設立商務局;

21.裁撤北京六個無用的部院;

22.準許一切人上書言事;

23. 禮部的兩位尚書和四位侍郎因為阻格上書言事而被革職;

24. 湖北、廣東、雲南三省巡撫因為冗費而被裁撤;

25. 下令成立學校教授絲茶加工方法:

26.建立郵局,裁撤驛站;

27.同意建立西方國家式的預算製度。

光緒發布的變法諭旨內容涉及的範圍很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文教改革方麵。主要是廢八股,設學堂,設翻譯局及報館等。

自從宋朝的王安石開始按四書的經義考試選拔人才,到了明朝初年把八股文定為考試的固定文體,把先秦的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定為考試的範圍,當時的社會流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為了求取功名,便孜孜不倦地研讀經書,而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讓他們來治理國家,其結果是隻能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它已經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維護封建專製統治的工具。而維新派學習西方,引進外來文化,就勢必要觸及到文化思想領域。所以光緒頒布廢除八股考試製度,以後改考策論,這一舉措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是光緒在百日維新中所取得的一個重大成果。

而這一變革,既觸犯了廣大文人的世襲“領地”,又對封建統治者實行的“愚民”政策有所突破。

光緒深知要變法必須有人才,要想培養人才必須設立學校,所以在《明定國是詔》中就明確表示要設立京師大學堂,培養人才。同時設立翻譯局,翻譯西方的政治、財經、法律等方麵的書籍,從而為思想文化界破除舊文化、建立新文化打下了基礎。光緒對近代中國文化教育方麵的貢獻是空前巨大的。

第二,獎勵科技,興辦近代工業。

在康有為先進的資本主義維新思想影響下,光緒敏銳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生產代替封建主義傳統手工業生產的必要性,因此獎勵科學發明,鼓勵各省商辦鐵路、礦務,籌辦中國通商銀行,廣設郵政分局等,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三,學西製,建新式軍隊。

經過甲午戰爭,中國舊式軍隊的裝備惡劣、戰術落後、鬥誌低下,完全暴露了出來,因此有責任的官員紛紛上書,建議學習西方兵製,改革舊有兵製,建立現代軍隊。光緒下詔改革舊軍隊,建立新式軍隊,後來新軍成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軍事力量。

第四,裁撤冗員,改革吏治。

在中央裁撤詹事府等七個閑散衙門,裁撤督撫同城的湖北、廣東、雲南三省巡撫及東河總督,裁撤各省不辦運務的糧道和沒有鹽場的鹽道等官。

對於清王朝上上下下重疊臃腫的官僚機構來說,裁撤幾個閑散的機構和冗員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封建頑固派看來,這些均是“祖製”,不可違背。光緒大膽而輕率的官製改革因此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攻擊和極端仇視,守舊派把攻擊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光緒和他的維新派官員,光緒的官製改革是失敗的,為自己的維新失敗埋下了禍根。

到七月中(8月底),新法推行了兩個多月。在這期間,雖有一定的建樹,特別是在社會上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奮發精神,在沉睡已久的神州大地上,依稀可見未來的希望之光。

但變法革新剛剛起步,就遭到了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擾。一係列重要的改革,有的尚未公開推行就被扼殺;有的被改頭換麵使原意走形;多數雖頒布予以推行卻未能得到貫徹執行。變法維新,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6.慈禧防範

坦率地講,把玩權術,慈禧無論是心機還是手段,都遠比光緒帝強得多。光緒帝空有一腔熱情,卻缺乏做政治家的資質,身邊的幕僚也多是些腐儒酸臣。帝黨成員不冷靜地分析現狀,也不懂政治謀略,隻會一味刺激光緒帝,說出“太後雖穆宗(同治帝)之母,實文宗(鹹豐帝)之妾。皇上人繼為文宗之後,無以妾為母之禮。本非母子,宜收攬大權”之類的話來。耳目眾多的慈禧聽到這些話後,對帝黨深惡痛絕。

當光緒決意采納楊深秀等人的奏請將要頒布國是詔時,慈禧也意識到變法之勢已不可阻擋,為了牢牢把握大權,慈禧預先做了防範措施,以防止對局勢失去控製。

此前一直在頤和園修身養性的慈禧自歸政以來已經很久沒有召見軍機大臣了,這時候也開始進行召見了。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1898年6月8日),慈禧召見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榮祿、剛毅,詢問皇帝的所作所為,並說“要緊的事你們要勸阻皇上”。剛毅伏地痛哭,說:“奴才婉言勸諫,屢次遭到斥責。”慈禧又問:“難道他自己籌劃,不同你們商量嗎?”榮祿、剛毅回答說:“隻有翁同龢能承皇帝的意旨。”剛毅又哭求慈禧阻止變法,慈禧答道:“到時候,我白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