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光緒皇帝(6)(1 / 3)

而此時維新派卻對慈禧要光緒陪著到天津閱兵的事產生了誤解,以為慈禧要借閱兵之機廢除光緒。其時雖然慈禧退居幕後,但仍然牢牢地控製著皇權,如果她想廢掉光緒,隻需一道懿旨就夠了,沒必要跑到天津,何況後來實際也正是如此。她發動政變之時,也隻是從頤和園回宮,宣布一下,光緒便束手被擒了。

事實上到天津閱兵是榮祿為了迎合慈禧喜歡遊玩的心理而上奏折請求的,並且是在慈禧允許光緒變法之前做的決定。而當時北京的大臣們聽說太後、皇帝競要冒險坐火車,都紛紛勸阻,但慈禧稱“自己從未坐過火車,現在初次乘坐,一定是很有趣的事。”

但是,隨著百日維新的深化,帝後兩黨矛盾的加劇,到天津閱兵之事卻逐漸複雜化了。先是後黨官員有意造謠,說到天津閱兵之時將對光緒如何如何,帝黨的一些年輕維新官員們聽到消息,卻信以為真,十分驚惶,便千方百計為光緒出謀劃策,這正好落入了老辣的守舊派設置的圈套。

維新派們此時才認識到抓軍權的必要,康有為徹夜不眠,為光緒想出了幾條辦法,建議仿照日本設參謀本部,由皇帝親自掌握,並改變年號,變更服製,遷都上海。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於是他們把眼光轉向了袁世凱。

他們認為,袁世凱曾經率兵遠駐朝鮮,了解外國情形,又積極參與強學會活動,是個有頭腦的人,但又擔心袁世凱與榮祿關係密切,怕袁世凱不聽光緒指揮,派人進行了試探。

書生氣十足的維新官員根本不是老於世故的袁世凱的對手,他們誤以為袁世凱可以信任。於是光緒於七月二十六日下詔召見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這個不明智的舉動更引起了慈禧太後的警覺,從那一天開始慈禧的態度大變。

最後決定派譚嗣同去找袁世凱,想說動袁世凱起兵勤王。譚嗣同拿出一個行動草稿,提議袁世凱在初五聽皇帝訓示時,請光緒發給朱諭一道,令其帶兵到天津,趁榮祿聽朱諭時,將其正法,然後袁世凱帶兵進京,一半包圍頤和園,另一半保衛皇宮。

袁世凱口頭應允,思忖良久,回到天津後急忙密告榮祿,榮祿連夜打電報將此事稟告了慈禧。

八月初六日早晨,慈禧匆匆回宮。當天,清廷以光緒名義發布諭旨,以皇帝重病為由,請慈禧再度訓政,隨後光緒被囚禁在中南海中的瀛台。康有為、梁啟超得訊後在外國人的幫助下逃脫,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被殺,這就是近代曆史上有名的戊戌政變。

四、瀛台泣血

1.瀛台囚徒

瀛台位於北京中南海的南海,又名超台。始建於明朝,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曾兩次修建,是帝王、後妃的避暑和遊覽地。因其三麵臨水,襯以亭台樓閣,像座海中仙島,故名瀛台。瀛台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麵看為單層,從南麵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維新失敗後,光緒帝被慈禧岡禁於瀛台,住在涵元殿裏,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台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直到光緒三十四年他離世的那一天,前後有十年的時間他都生活在瀛台,超過了他人生的四分之一。

慈禧囚禁光緒帝,並非本意。她真實的目的是廢黜光緒帝,另立新君。於是,在大肆捕殺維新人士的同時,沒完沒了地審問光緒,在朝廷內部給其羅織罪名、進而為廢帝提供依據。接著,又極力製造光緒帝“患病”的氣氛,並把這一情況通報給駐京的外國使館及密電各督撫。慈禧企圖利用這種手法,為其廢掉光緒帝製造借口和以此來觀察外界的反映。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正式宣布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儒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以備在將來承繼“大統”。並定於明年正月初一(1900年1月31日),為立溥儁為大阿哥舉行典禮。接著,溥儁便被接人清官,辟弘德殿為其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