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光緒皇帝(7)(2 / 3)

光緒十一年(1885年) 15歲,《中法會訂與越南條約》簽訂,中國邊疆危機和民族災難日益深重。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由光緒生父、醇親王弈譞擔任大臣,但親操其事的卻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慈禧太後開始推進三海工程與頤和園工程的實施,耗費巨大。

光緒十二年(1886年) 16歲,光緒帝已經年滿16歲,對現實政治和中外大事比較留心,但是慈禧太後阻擾著清朝14歲即可親政的慣例,光緒帝仍處於傀儡狀態。1886年北洋艦隊訪日,日本人因妒生恨引發騷亂。

光緒十三年(1887年) 17歲,慈禧太後授意舉行光緒帝親政大典,但卻以“訓政”姿態出現,光緒帝無法掌握實權。清政府通過考試選拔,派遣12名遊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20多個國家進行為期兩年的遊曆考察。遊曆使們撰寫了幾十種外國調查研究報告和海外遊記。這是19世紀80年代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對中國人認識世界、學習西方、推動改革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光緒十四年(1888年) 18歲,慈禧太後選定以自己的侄女、其弟桂祥之女為皇後人選,同時選定瑾嬪和珍嬪為妃。中國的第一條海底電纜在1888年完成。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光緒十五年(1889年) 19歲,光緒大婚,慈禧以自己屬意的侄女為皇後,造成帝後兩人的不和,為光緒帝不幸的婚姻生活埋下禍根。同年,在太和殿舉行光緒親政大典儀式。

光緒十六年(1890年) 20歲,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它的建設標誌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

光緒十七年(1891年) 21歲,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弈譞病死,時年51歲,弈譞之死成為“宮闈疑案”。以翁同龢和瑾妃、珍妃二妃的堂兄、禮部侍郎誌銳等人為首的“帝黨”開始圍繞光緒帝在清廷的統治集團中滋長,與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後黨相抗衡。帝後兩黨的形成和相爭成為影響中國晚清政局的關鍵。

光緒十八年(1892年) 22歲,光緒帝開始為慈禧太後60大壽做準備。中國近代愛國華僑張弼士先生創辦煙台張裕釀酒公司,開創了我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產的先河。

光緒十九年(1893年) 23歲,唐胥鐵路通車,這是當時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後改稱為“津榆路”。頤和園的石舫竣工,動用了1866年本該用於建立中國現代海軍的資金。

光緒二十年(1894年) 24歲,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清政府派出直隸提督葉誌超率兵赴朝,協助朝鮮統治者鎮壓起義。日本以此為借口,挑起事端。光緒帝雖受製於慈禧,但表示了堅決抵抗的態度,與慈禧太後妥協退讓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光緒帝立足於本國力量迅速加強戰備,禦敵衛國。8月,清政府發布了基本體現抵抗派主張的對日宣戰上諭。光緒帝一直牽掛戰爭的進程。但北洋海軍抵抗不力,形勢迅即惡化,加上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以作壽辰之禮,戰爭的敗局無可挽回。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25歲,簽訂《馬關條約》,使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中國開始走進對外借款的泥沼。康有為組織發起“公車上書”運動,一批勵誌振興中華的文人、官僚集中到光緒帝周圍,形成維新變法的一支力量。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26歲,康有為回到廣東講學,並注意到香港、澳門和上海等地考察與辦報,不惜重金廣泛購置各國書刊,尤其注重搜集有關日本的資料。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27歲,光緒帝的“改革之誌”更加堅定。浙江大學前身——求是書院成立。2月商務印書館成立。維新誌士譚嗣同完成重要哲學著作《仁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28歲,6月,光緒帝頒發《明定國是詔》,開始變法維新,中國開始出現蓬勃向上的朝氣。但因為一些改革措施力度較大,觸動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了巨大的阻力。9月,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宣布維新變法為非法,戊戌變法失敗,並殺害“戊戌六君子”,光緒帝被岡中南海瀛台,慈禧曾試圖廢掉光緒,另立新君,在中外各方的壓力下終未成功。變法所設立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