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明治天皇(7)(3 / 3)

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 43歲,朝鮮全羅道、忠清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矛頭直指洋人和日寇以及本國腐朽王朝。朝鮮當局無力應付,請求清政府幫忙鎮壓。日本也借口鎮壓叛亂同時出兵,並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明治天皇把大本營從東京遷到廣島,在此滯留225天。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 44歲,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政府戰敗。李鴻章赴日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侵占台灣省。在俄國、法國和德國的幹涉下,“歸還遼東”。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 45歲,與清政府締結《日清通商航海協定書》,增設八處租界,成為列強在華獲得租界最多的國家。

明治三十年(1897年) 46歲,皇太後崩逝,諡號“英照皇太後”。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 47歲,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俄國與日本在中國的利益爭奪漸趨激烈。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 48歲,與清朝政府簽訂福州、廈門日本租界協議書及其附件。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 49歲,派兵參加八國聯軍,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嘉仁皇太子與九條範子姬成婚。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 50歲,皇孫出生,即日後的裕仁天皇,生母是大正天皇的皇後良子。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 51歲,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讓一直垂涎中國東三省的日本憤憤不平,同時,與俄國的矛盾日趨緊張。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 52歲,明治天皇前往大阪,參加“勸業博覽會”的開幕式,並討論與俄國的關係等問題,日本與俄國的戰爭危機已經潛伏下來。明治天皇親自主持了有元老及內閣主要成員參加的禦前會議,想以“滿韓交換”為條件,謀求與俄國的暫時和解,但沒有得到俄國的允許。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 53歲,日本政府與俄國絕交,明治天皇曾有退縮的打算,但為侍從所勸阻。以中國為戰場,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宣布“中立”。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 54歲,向全國國民,特別是陸海軍軍人,頒布和平勝利詔敕。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俄國失敗而宣告結束,簽訂《樸次茅斯條約》。根據條約,俄國的勢力從中國東三省和朝鮮全麵撤出,日本繼承了俄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並成為朝鮮的保護國。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 55歲,在大連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是專門從事搜集中國情報的國策部門。

明治四十年(1907年) 56歲,明治天皇的親生母親中山慶子去世。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 57歲,向全國國民頒發獎勵勤儉詔書。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 58歲,公布攝政令、皇室登極令等。伊藤博文在中國哈爾濱被朝鮮誌士安重根暗殺身亡。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 59歲,製定皇室財產令。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60歲,發布關於貧民救濟敕語。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 即大正元年,61歲,明治天皇因患糖尿病去世。同年,嘉仁親王繼位,年號“大正”,奉明治天皇追號,在青山葬殿舉行大葬,奉葬於伏見桃山陵。明治天皇的愛將和重臣,後為裕仁天皇老師的乃木希典與妻子靜子為明治天皇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