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同一時代的兩個曆史人物,身份接近,命運卻大相徑庭。四萬萬子民的大國皇帝與局促島國的天皇,同樣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登上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他們的國家,同樣麵臨著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重局麵:在這樣的危急關頭,他們同樣進行了一係列的變法維新。然而,他的改革遭遇慘敗,國家困境進一步加深;他的改革獲得巨大成功,國家從此踏入了近代化的行列;一個淪為“瀛台囚徒”,另一個則被稱為“民族之父”。種種的相同,卻產生了最後的不同。他們,就是光緒皇帝與明治天皇。
一、生長的環境不同
1.難逃那拉氏股掌的光緒皇帝
四歲的光緒入宮後,遠離生身父母,缺少父母的疼愛。從慈禧太後那裏又得不到溫柔如水的母愛,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裏,或當做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做她禦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製政治的需要。
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隻為讓他低眉順眼地聽從她的一切安排。不但白己絲毫沒有母親的樣子,還禁止載湉的親生父母、甚至他的奶媽、宮女、小廝和他接觸。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嗬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隻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禦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製,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後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光緒帝,性格懦弱,缺乏自信。
2.武士道精神熏陶下的明治天皇
據說明治天皇體弱多病,非常膽小,這與幼時的光緒很相似。在1864年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隊激戰時,12歲的明治被隆隆的炮聲嚇昏過去,這引起朝廷上下的憂慮。在列強爭霸、弱肉強食的世界裏,如果作為日本的一國之君,沒有勇武的陽剛之氣,那是十分可悲的。為了避免繼位後類似事件的發生,決定改變天皇侍臣必須出身公卿的習慣,而由各藩士族中少壯勇武之士擔當,其中有薩藩的高島輛之助、村田新八,長州的有地品之允、太田左門,越前的堤正誼,雄本的米田虎雄,土佐的高穀佐兵衛,佐賀的島義男,舊幕臣山岡鐵太郎等年輕武士,他們取代了原來宮中柔弱的公卿和女官。並且讓武士出身的西鄉隆盛教習明治劍術、馬術、角鬥術等,加上明治當時正處喜好武勇的時期,在這樣的訓練下,20歲時的明治已經成為崇尚武功、好勇擅鬥的人了。他體質很好,甚至超過一般人,他喜歡相撲、騎馬等一些粗獷的運動,成為一位充滿陽剛之氣的帝王。
二、皇冠下的不同麵孔
1.無權無勢的光緒皇帝
光緒帝的一生都是在慈禧的掌握之下,在“親政”之前,就一直對此事持消極態度,在養心殿或乾清官,如有召見大臣奏對,光緒帝如泥塑木雕般的正襟危坐。慈禧或是在光緒帝身後垂簾,有時幹脆與光緒帝並坐,應答政見,發號施令。光緒帝偶爾對國家大政參與或發表點意見,也很難引起大臣的重視。在大臣心目中,他隻不過是個穿著龍袍的傀儡而已。
即使在他臨朝親政後,慈禧太後表麵上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事實上卻權勢依舊,裁決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麵處處限製光緒的權力,國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麵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後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向她彙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著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
光緒帝和維新派脫離中國社會,連資產階級、商人也很少關心支持他們。正如譚嗣同所講的,“君與臣隔,大臣與小臣隔,官與紳隔,紳與士隔,士與民隔,而官與官,紳與紳,士與士,民與民,無不自相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