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思想家嚴複指出,當時維新派“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因此,守舊勢力一旦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譚嗣同在壯烈犧牲前,也隻得仰天長歎:“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我白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而可悲的是,他手中沒有刀,沒有任何的武裝力量。連他們死後的屍體也無人敢來收殮,直到第二年才被送回故鄉。從上層頑固官僚,到下層普通百姓,在蒼茫的中國大地共同結成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戊戌誌士們悲壯而激越的呼號,哪怕是石破天驚的獅子吼,一進入這個“黑洞”就變得杳無蹤影。行走在這個昏睡的帝國,他們的背影顯得那麼孤獨淒涼。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更是被慈禧囚禁在瀛台,成為不戴枷鎖的岡徒。
2.大權在握的明治天皇
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幕府將軍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大權獨攬,天皇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明治天皇於1867年登上王位不久,就開展了自上而下的維新運動,依靠以下級武士為核心的維新勢力,與反幕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而且得到包括商人、手工場主、農村富農在內的町人階層財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廣大農民、市民也積極參加或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並通過次年的“王政複古”迫使德川慶喜交出政權。至此,德川幕府結束了對日本長達300多年的統治。
從此,明治天皇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專製政權。
明治天皇在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維新運動中,極力利用日本的封建遺製。
在政治上,樹立其絕對權威;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皇道、神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
在經濟上,通過確定“皇室的財產”,到1889年,天皇已成為日本最大的地主和最大的資本家。
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為帶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國家。近代中央集權製建立和鞏固後,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11月29日是日本第一屆議會開幕之日。白此日起,欽定的帝國憲法正式實施。日本式的君主立憲體製——近代天皇製從此正式確立。
通過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使得明治天皇作為日本民族英雄的地位變得更加穩固。
明治天皇成為“日本驕子”“強國之君”,在日本國民的心中,明治天皇是神,、
三、相似的國家命運
1.落日的帝國
從公元1644年入關後,由於清初統治者相繼施行一係列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措施,保證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安定,勞動人民得以安心生產,從而使社會經濟從明末清初戰爭的瘡痍中恢複過來,並迅速發展,登上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出現了中國曆史上又一個治世局麵——康乾盛世,清朝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但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拮據,國勢日衰,到了19世紀以後,嘉慶、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勢。
經濟上,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隻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政治上,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白大;臣民愚昧閉塞,官場貪汙成風,吏治敗壞。全國上下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
軍事上,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製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
思想文化上,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製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大力提倡空疏的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並大興文字獄,鉗製和禁錮士人的思想。當時思想界處於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沉悶的氛圍中,隻有龔自珍等少數人對此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抨擊時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