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關係上,清王朝沿用明朝的閉關政策。隻有在廣州設置“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閉關政策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外國人,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製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製了中國自己,到頭來是作繭自縛了。
2.風雨飄搖的幕末政局
當清王朝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的時候,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領國日本也未能幸免。
當時的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幕府將軍不僅把持著全國最高土地所有權,還掌握著全國的商業城市和礦山,壟斷著對外貿易,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大權獨攬,成為“事實上的皇帝”。
軍事上,德川幕府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任意掠奪土地,建立由武士組成的直接聽命於德川幕府的軍隊,他們一般都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殺死平民可以不受懲罰,是幕府將軍統治人民的主要工具。幕末政府實行嚴格的等級身份製度,分為士、農、工、商四等,武士為第一等。另外,還有30多萬被稱做“非人”和“穢多”的賤民,他們被排斥在士、農、工、商之外,過著悲慘的生活。
思想文化上,德川幕府把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演說定為國學,禁錮人民的思想,壓製他們的反抗情緒。
在對外關係上,推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把整個日本嚴密地封閉起來。
18世紀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本家,他們為了爭得政治上的地位,擺脫封建統治,對幕府製度產生強烈的不滿。而廣大的人民群眾不堪忍受苦難的生活,反抗的情緒也日趨高漲,接連爆發無數次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這些反抗鬥爭,嚴重地動搖了幕府的統治。
四、變法維新
1.百日維新
光緒廿四年四月廿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實行變法,同年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後收回政權,前後共計103天。史稱“百日維新”,也稱為“戊戌變法”。
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一係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
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
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
軍事上,裁汰綠營,編練新軍。
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製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托詞抗命。慈禧太後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製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百日維新”開始後,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後,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勖、李蓮英跪請太後“垂簾聽政”;禦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9月中,光緒皇帝幾次密詔維新派商議對策,但維新派既無實權,又束手無策,隻得向光緒皇帝建議重用袁世凱,以對付榮祿。16日、17日,光緒皇帝兩次召見袁世凱,授予侍郎;18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勸袁殺榮祿,舉兵救駕。事後,被袁世凱出賣。
1898年9月21日淩晨,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人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成功。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等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2.明治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