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豹韜篇(2)(2 / 3)

伏:埋伏。

積弩:密集射來的弩箭。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我軍深入敵國境內,如果突然與敵遭遇,敵軍兵力甚多,勢力極強,並以威武的戰車和驍勇騎兵,直向我軍左右兩側包抄而來,我三軍為之震恐,紛紛逃散,不可遏止,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這種行動的軍隊,稱之為敗兵。善於用兵的人可以製勝,不善於用兵的人可能敗亡。”

武王又問:“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埋伏我精兵強弩,以戎車驍騎掩護左右,一般離主力約3裏之遠,敵人如果追擊而來,則出動我戰車、騎兵,猛攻其兩側,這樣敵人必定受到擾亂,我軍逃跑的士卒就會自動回來。”

武王又問:“如果敵人與我軍的車騎相遇,兵力上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前來攻我,陣勢整齊、士卒精銳,我軍隊伍無法阻擋,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此時應選用我精兵強弩埋伏於左右;我車騎部隊則堅守陣地。如果敵人通過我軍埋伏的地方,就集中弓弩射擊他的兩翼,同時出動車騎,以精兵銳卒猛擊之,或襲其前,或攻其後,敵人雖眾,勢必敗走。”

武王說:“好啊!”

【心得】

此篇論述在敵強我弱的劣勢下,猝然與敵相遇,如何擊退敵人進攻的作戰方略。其基本精神與前篇一致,就是要善於調動我軍各種精銳的兵力,主動還擊。

太公認為,此時伏兵的運用十分重要。因為,在任何戰鬥中,伏兵都可以發揮出其不意的效果,以及以一當十、以弱勝強的作用。也就是說,讓敵人在明處,你在暗處,敵人想攻則沒有目標,想守則防不勝防,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而伏兵最能發揮特殊戰鬥力的武器,在古代當然就是弓弩了,所以太公特別強調“伏我材士強弩”,其他兵械則配備作戰。

《吳子兵書·應變第五》雲:“用少者務隘。”隘,狹、小、險阻。又《百戰奇法·寡戰》也雲:“凡戰,若以寡敵眾,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意思都是說,如果敵眾我寡,一定要利用黃昏的時候,或者在深山草叢中設置伏兵,或者在穀口隘路截擊敵人,戰鬥就一定能勝利。這些謀略思想,與薑太公所主張的相同,是古代作戰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原則。

一般說來,山嶽叢林,深溝險穀,大部隊難以展開,而小部隊卻可以從容布置。戰爭史上一再表明,以少量兵力對眾多敵人,強攻硬拚是難以克敵製勝的,最好的辦法是選擇隱蔽、險要地形,或設伏、或截擊,這樣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達成突然殲敵的目的。

據《北史·周太祖本紀》載,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宇文泰擊敗東魏高歡進攻的渭曲之戰,就是體現“用少務隘”軍事原則的戰例之一。從當時的兵力看,高歡優於宇文泰軍甚多,擁兵20萬,而宇文泰軍則不足萬人。

當時諸將皆認為寡不能敵眾,紛紛請求等高歡往西進時再出擊。宇文泰則說,如果高歡進至長安,人心必然大亂,乘其遠道而來,應該立即迎擊。於是,命將士隻帶3日糧,渡渭水,前往沙苑(今山西高陵縣),距高歡僅60裏而設陣。

宇文泰采納部下李弼建議,預先在渭曲“背水東西為陣”,命令將士都隱蔽在蘆葦叢中,以鼓聲為號發起攻擊。

傍晚時分,高歡軍到,見宇文泰親自率軍前來,列陣準備決戰,而且見西魏軍兵少,爭相進擊,行列大亂。

雙方正待交兵,宇文泰鳴鼓而攻,士卒都衝向前去,西魏將於謹率眾合擊,李弼率鐵騎橫擊,將高歡軍腰斬為二,斬殺無數。高歡鳴鼓收兵,眾心離散,無法再戰,連夜渡河東撤。

高歡此役損失甲士8萬,且皆為精銳。而宇文泰在此渭曲會戰中,則以“寡軍務隘”之策大獲全勝。

從1943年10月1日起,日軍調集16個大隊和偽軍一部,共2萬餘人,在飛機配合下,分三線對我晉冀魯豫邊區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所謂“鐵滾掃蕩”。八路軍太嶽軍區386旅16團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封鎖後,於10月22日開赴延安途中,乘虛進抵敵指揮部臨汾附近,獲悉臨汾之敵可能東進。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配合根據地軍民粉碎敵人掃蕩,團首長決定在韓略村西南敵必經公路兩側選擇有利地形設伏,以4個連的優勢兵力伏擊敵人的汽車運輸隊。24日淩晨3時,我各伏擊分隊全部進入了伏擊陣地。8時,從臨汾方向開來了13輛滿載日軍的汽車,內中有3輛小汽車,進入我軍伏擊圈內。我6連截尾,首先把最後一輛汽車打著了火,斷敵退路。我九連斬頭,用猛烈火力迎頭攔住敵人。公路兩邊居高臨下的輕重火力,如迅雷急雨般地傾瀉下去。立時,山溝底裏,硝煙彌漫,彈片橫飛,日軍驚恐萬狀,混亂一團,暈頭轉向,丟盔棄甲。4連和5連同時從公路兩側衝出,迅速地將敵分割成數段。勇士們有的端著刺刀,有的提著大刀,撲向敵人,與一群群拿著指揮刀的鬼子進行肉搏。激戰三小時,全殲該敵120餘人。從繳獲的文件中查明,此敵正是“皇軍戰地觀戰團”,均少將以下聯隊長以上軍官。敵人臨汾指揮部大驚失色,急忙抽調進犯太嶽抗日根據地的兵力數千人,在飛機掩護下,連夜合擊我軍。我16團按原計劃西撤,開赴延安去了。我太嶽抗日根據地軍民乘機出擊殲敵,粉碎了敵人的“鐵滾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