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依然不聽,王平無奈,隻好說:“如果參軍堅持要在山上紮寨,請給我一部分人馬,我到山的西麵紮個小寨,好與你互相呼應,萬一魏兵來攻,可以互相支援。”馬謖答應了,於是王平在離山10裏的地方紮了一個小寨,並畫成圖本,派人速送諸葛亮,報告馬謖不聽勸說,堅持紮寨山上的情況。諸葛亮一見圖本,知道馬謖放棄要道,占山為寨,不禁拍案大驚:“馬謖無知坑害了我的軍隊了!”他對左右的人說:“如果魏兵四麵包圍,斷了水源,不要兩天,我軍不戰自亂。如果街亭失守,後路切斷,如何安全撤退?”正在諸葛亮著急時,有人來報緊急軍情:“街亭失守!”諸葛亮氣得頓足,歎氣說:“敗局已定,大勢已去,都怪我用人不當,過錯真大啊!”他隻好采取緊急措施,應付突然事變,命令蜀軍先撤回漢中。
六鳥雲澤兵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吾居斥鹵之地,四旁無邑,又無草木,三軍無所掠取,牛馬無所芻牧,為之奈何?”
太公曰:“三軍無備,牛馬無食,士卒無糧,如此者,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
武王曰:“敵不可得而詐,吾士卒迷惑,敵人越我前後,吾三軍敗亂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必因敵使,精微為寶。”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吾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衝陣,使兵所處,須其必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鳥雲之陣,備其前後,三軍疾戰。敵人見我戰合,其大車必濟水而來,發我伏兵,疾擊其後,車騎衝其左右,敵人雖眾,其將可走。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置衝陣,便兵所處,然後以車騎分為鳥雲之陣,此用兵之奇也。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釋】
相拒:對峙。拒,抵禦。
欲久其日:想久拖時日。
斥鹵:指鹽堿地帶。斥,鹹。鹵,鹽。
芻牧:割草放牧。
求途:尋求退路。
金玉為主:以金銀財寶的誘惑為主要手段。
濟:渡過。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我軍深入敵國之境,與敵隔水對峙,敵軍資材充足,兵力眾多;我軍資材貧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水攻敵,卻無力前進,我想拖延時日,糧食又不足。我軍處於鹽堿地帶,附近沒有城邑,也沒有草木,軍隊無處取得資源,牛馬無處放牧,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三軍沒有充足的裝備,牛馬沒有飼料,士卒沒有糧食,處於這種情況下,應該尋找機會,設法欺詐敵人,迅速離開此地,並設伏兵於後,以防敵人追擊。”
武王又問:“如果敵人未中我計,我軍士卒又恐慌迷惑,敵人前後攻來,我三軍頓時潰退,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這時尋求出路的方法,要以重金美玉使敵人產生掠奪之心並且賄賂敵方軍使,以了解敵人的情況。此事必須周密細致,不使敵人察覺。”
武王又問:“如果敵人知道我設有伏兵,而其大軍不肯渡河,隻派遣部分兵力渡水攻我,我三軍因之恐懼,又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如果這樣,我應於地形便利之地設置衝擊部隊,等到敵軍全部渡水而來,然後發動我伏兵猛烈攻擊其後方,又令兩側弓弩手射其左右。此時車兵、騎兵布好鳥雲陣,戒備於前後,與敵疾戰。敵人見我軍與之交戰,其大軍必渡水來攻,我則發動伏兵,疾攻其後,而車兵、騎兵則攻擊其左右。敵軍雖然眾多,必定敗潰而逃。用兵的主要原則,在於與敵交戰之前,必須部署衝陣的攻擊部隊,將其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將車兵、騎兵組成鳥雲陣,以便靈活調遣,機動出擊,使各部兵力能更密切地配合作戰,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所謂‘鳥雲’,就是戰車和騎兵作機動兵力使用,如同飛鳥散開雲朵合聚那樣變化無窮的意思。”
武王說:“好啊!”
【心得】
本篇論述在兩軍臨水對峙,而敵眾我寡、敵富我貧,且我軍處於地瘠人稀的不利條件下如何取勝的方略。如果說我有三重不利,而敵有三重優勢,我軍是否就沒有了絕處求生的希望,隻好舉手投降呢?不然!戰爭勝敗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主觀上是否善於用兵,常常比客觀上有利的形勢更重要。就像下棋一樣,往往大好的棋局,隻因一著失誤,便導致滿盤皆輸。
戰爭不是一成不變的運動規則,戰爭的成員必須服從集體的意誌,但集體的意誌並不完全等同於個人的意誌。所以在任何勢力的對立中,不免出現叛徒、腐化分子和意誌薄弱者,他們是敵人的潛在“敵人”。記住這一點,就告訴我們:“打仗不要忘了敵人”,他們之中也有可供我們利用的人。用金錢美玉收買“有用的敵人”,在一切意義的戰場上都是極為有效的武器。薑太公主張“求途之道,金玉為主”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