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便向闔閭報告道;“兵已經練好了,請大王檢閱。這兩隊士兵,盡可任意指揮,即使叫她們到水裏火裏去也不會抗命了。”闔閭苦笑道;“行了,你休息休息吧,我不想檢閱了。”孫武有些不滿,說;“您隻欣賞我的理論,卻不支持我實行!”闔閭到底還是拜他為將。
二武鋒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見可則擊之。如何則可擊?”
太公曰:“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
武王曰:“十四變可得聞乎?”
太公曰:“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
【注釋】
馳陣選鋒:指衝鋒陷陣的銳士。
變:變故,指對敵不利的情況。
新集:剛剛集中起來.
不戒:疏於警戒。
不暇:忙亂不整,張惶不安。
心怖:軍心恐怖,張惶不安。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大凡用兵的原則,必須裝備威武的戰車,驍勇的騎兵,以及衝鋒陷陣的勇士,發現敵人有可乘之機,就迅速發起攻擊。但是,究竟什麼時候可以發起攻擊呢?”
太公回答說:“要想攻擊敵人,應當觀察審視敵人14種變化情況。這14種變化的情況出現了,就立即發起攻擊,敵人必敗。”
武王又問:“14種對敵不利的情況是哪些呢?”
太公說:“敵人剛集眾時可以攻擊;人馬饑餓,尚未吃飽時可以攻擊;天氣對敵不利時可以攻擊;地形對敵不利時可以攻擊;敵人奔走趕路時可以攻擊;敵人毫無戒備時可以攻擊;敵人疲勞時可以攻擊;將帥離開部隊時可以攻擊;長途跋涉時可以攻擊;敵軍渡河時可以攻擊;敵軍忙亂時可以攻擊;通過隘路險阻時可以攻擊;行列散亂時可以攻擊;軍心驚恐時可以攻擊。”
【心得】
本篇論述戰場上最有利於攻擊敵人的14種戰機。
薑太公認為,這14種戰機都從“審察敵人”而來。所謂“審察敵人”,就是用觀察、探測等方法了解敵之天時、地利、人和等種種情況的變化,摸清敵人的動向和處境狀態,掌握敵人最不利的時機,然後迅速地抓住這個時機,向敵人發起猛烈的攻擊。
有利的戰機,並不僅僅是我方獨立自覺的優勢。有利的戰機還源自於敵方,對敵人不利的戰機,就是對我方有利的戰機。勝利的戰機,要從敵我雙方去尋找。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三練士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練士之道奈何?”
太公曰:“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拔距、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複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鬥之土’;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贅婿人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心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軍之服習,不可不察也。”
【注釋】
練士:挑選士卒。練:通揀,挑選、選擇。
卒:古時百人稱卒。這裏泛指軍中一種有組織的單位。
奇表:體態奇異。
接武:接踵,一個接一個地。武,足跡。
拔距:古代運動習武的遊戲,類似今之拔河。這裏形容臂力過人。
伸鉤:把彎鉤伸直,形容力大。
強梁:強橫、凶暴。
腧高絕遠:越高山、走遠路。
輕足善走者:腳輕,善於奔跑之人。
贅婿:男戰敗被虜又被招為婿的人。
勵鈍:激勵不努力的人。
胥靡:刑徒囚犯。
幸:封建時代指受帝王的寵愛叫幸。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挑選和組編士兵的方法為何?”
太公回答說:“把軍中有膽量、不怕死的士兵編為一隊,取名‘冒刃之士’;把有銳氣、強壯和凶猛的士兵編為一隊,取名‘陷陣之士’;把動作奇特、善用長劍,在隊列中步伐穩健的,編為一隊,取名‘勇銳之士’;有臂力過人,能伸鉤破敵人陣腳、凶猛強悍、搗敵金鼓、拔敵旌旗的,編為一隊,取名‘勇力之士’;把能攀山越嶺,長於跋涉、腳輕善走的編為一隊,取名‘寇兵之士’;把在君主麵前因過失勢,想重新建立功勳的,編為一隊,取名‘死鬥之士’;有陣亡將帥的子弟想為父母兄弟報仇的,編為一隊,取名‘敢死之士’;有曾被敵招贅、俘虜,希望揚名遮醜的,編為一隊,取名‘勵鈍之士’;有貧窮憤激,要求揚眉吐氣的,編為一隊,取名‘必死之士’;有被釋放的罪犯,要洗刷其恥辱的,編為一隊,取名‘幸用之士’;有才藝超人,能任重致遠的,編為一隊,取名‘待命之士’。這就是軍隊挑選士兵、組編隊伍的方法,不可不詳加考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