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問太公曰:“選騎士奈何?”
太公曰:“選騎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長七尺五寸已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敵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釋】
騎士:乘馬作戰的武士,指騎兵。
倫等:指一般的人。倫,類。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要怎樣選擇騎兵呢?”
太公回答說:“選擇騎兵的原則是:選年齡40歲以下,身長7.5尺以上,身強力壯,行動快捷,超過一般人的人。他們能在縱馬疾馳中彎弓射箭,善於回旋進退,善於從前後左右各方對付敵人,敢於跨越溝塹,攀登高地,衝過險阻,橫渡大水,追逐強敵,擊敗眾多的敵人。這種人稱為武騎士,待遇不可不優厚。”
【心得】
這是武王問太公如何選騎兵的問題。太公認為,所選的騎兵年齡要在40歲以下,身體要強壯,行動要快捷;麵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以及各種艱難險阻,都能夠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騎兵,才能夠厚待之。的確,騎兵需要擁有很好的體能和技能,而且必須勇敢和矯健,因為他常常要麵臨單獨作戰的局麵。一個合乎要求的騎兵,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訓練出來的,所以年齡的上限可放寬至40歲。
技能是一種生命,它具有超生理的力量。即使是在古代,40歲的步兵,恐怕也歸入老弱之列,在今天的部隊中更找不到這種老兵了。但是對於技術性很強的兵種,年齡卻可以大大地放寬,比如40歲的空軍就可以駕駛飛機,馳騁藍天,與敵交戰,年輕的毛頭小子未必是他的對手。
人的生理能量和生命是有限的,但掌握技能、技術的能力卻是無限的。生存於現代,擁有多項專業技能是必需的,若身無幾項技能,身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很容易就被時代淘汰了。
八戰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戰車奈何?”
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也。凡車之死地有十,其勝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絕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也。前易後險者,車之困地也。陷之險阻而難出者,車之絕地也。圮下漸澤、黑土黏埴者,車之勞地也。左險右易,上陵仰阪者,車之逆地也。殷草橫畝,犯曆深澤者,車之拂地也。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也。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車之壞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此十者,車之死地也。故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勝之地奈何?”
太公曰:“敵之前後,行陣未定,即陷之。旌旗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陣不堅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前往而疑,後恐而怯,即陷之。三軍卒驚,皆薄而起,即陷之。戰於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曰:“善哉!”
【注釋】
別徑奇道:岔道、小路。
死地:不利的地形,導致戰敗的地形。
勝地:有利的時機、處境,導致勝利的形勢。
圮下漸澤:指坍塌積水、低濕泥濘的地帶。圮,毀壞、坍塌。下,低濕之處。漸,浸水。澤,沼澤、窪地。
黏埴:黏土。
仰阪:高坡。阪,山坡。
拂地:違背意願,令人不如意的地方。
溝瀆:水溝水渠接連不斷的地形。瀆,小水溝、小水渠。
皆薄而起:紛紛行動的意思。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用戰車和敵人作戰的方法應該怎樣?”
太公回答說:“步兵作戰貴在隨機應變,車兵作戰貴在熟悉地形,騎兵作戰貴在熟悉各種道路的特點,步、車、騎三軍同是作戰部隊,但運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車兵會遭遇對自己不利的情況有10種,遭遇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有8種。”
武王問道:“有哪10種是對自己不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