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附錄薑子牙與《薑太公兵書》(1)(1 / 3)

一《六韜》的由來

《六韜》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全書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所以叫做《六韜》。“韜”字又寫作“弢”,原義是“弓袋”,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蘊涵,用於兵法即為秘密謀略。因此,我們不妨把《六韜》理解為六種“錦囊妙計”。實際上,人們把用兵的機謀稱為“韜略”,也正是由《六韜》、《三略》兩部兵書衍化而來的。

關於《六韜》的作者和成書時代問題,古今學術界說法很多。《莊子·徐無鬼》:“縱說之則以金版六弢。”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崔說:“《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或曰秘讖也。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成玄英《疏》文與此大同,唯《太公六韜》作《太公兵書》。按《史記·留侯世家》言張良“數以《太公兵書》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引唐李靖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隋書·經籍誌》兵家類有《太公六韜》,更明確注出:“周文王師薑望撰。”此後正統的書錄大都沿用此說,即認為《六韜》是薑太公呂望所撰。

薑太公生活的時代是商末周初。相傳他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當過屠夫,後來西至渭水垂釣為生,遇見一心要消滅商朝的周文王姬昌。文王死後,繼位的武王尊太公為師尚父,並在其全力協助之下,於牧野之戰中大獲全勝,一舉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可以認為,薑太公是一位才華非凡、功勳卓著的名將。然而這還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如果因此推斷他能夠寫出像《六韜》這樣全麵係統的兵法著作來,那就未免過於牽強附會了。道理很簡單,《六韜》從形式(文字、語法等)到內容(思想、史實等)都大大地超越了薑太公時代的文化水準,而隻可能出現在諸子爭鳴、諸強爭霸的戰國之後。這也就是所謂曆史發展的必然過程。由此可以肯定地說,《六韜》隻是托名之作;《六韜》全書采用文武問話、太公言兵的對話體裁,隻是借古說今,以求傳世。

《六韜》的作者究竟何許人也,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需要弄清楚的倒是成書的年代。《漢書·藝文誌》儒家類著有《周史六弢》六篇,下注“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唐人顏師古說:“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弢字與韜字同也。”顏氏的說法是可信的。《漢書·藝文誌》之所以把《周史六韜》歸入儒家一類,大概僅因為“或曰孔子問焉”。既然《周史六弢》即今之《六韜》,那麼關於它的成書年代便有了三說:“惠、襄之間”,當為公元前676年至前619年“顯王時”,或公元前368年至前321年“孔子問焉”,亦或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除三種說法之外,今人有謂成於秦代的,有謂成於秦漢之際的。餘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說:“特是《六弢》、《豹韜》之名,見於《莊子》、《淮南子》,則是戰國秦漢之間本有其書,漢人僅有所附益,而非純出於偽造。周秦諸子,類非一人之手筆,此乃古書之通例,又不獨《六韜》為然。”我們大致讚同他的觀點,認為《六韜》初成於戰國中期的周顯王時,定型於秦末黃石公以《太公兵書》授張良,戰國秦漢約200年間代有附益。下麵不妨把前文未曾提到的重要證據略加分述。

第一、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韜》殘篇。

第二、中原地區騎兵用於作戰和鐵製兵器廣泛用於戰爭均在戰國中晚期,而《六韜》中不但多有記載,而且詳有論述。

第三、《六韜》文句多處類同於《韓非子》、《呂氏春秋》、《尉繚子》、《孫臏兵書》,而書中用韻則有入於古的,有出於古的。

二《六韜》的思想和戰術

《六韜》雖屬戰國秦漢間托名太公之作,但仍不失為一部極有分量的古代兵書。書凡六卷,總計60篇,每卷圍繞一個中心,每篇深入闡明1~2個軍事戰略或戰術問題。

《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李賢注:“《太公六韜篇》:第一《霸典》,文論;第二《文師》,武論;第三《龍韜》,主將;第四《虎韜》,偏裨;第五《豹韜》,校尉;第六《犬韜》,司馬。”其中《霸典》即《文韜》,《文師》即《武韜》。李賢注以“文論”“武論”“主將”“偏裨”“校尉”“司馬”總括《六韜》各卷主題,可謂言簡意賅,點到為止。今分述各卷篇目、內容如下;

卷一《文韜》12篇: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主要討論戰前準備和用兵原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