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武韜》5篇: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主要討論把握敵情和爭取主動等問題。
卷三《龍韜》13篇: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主要討論軍事指揮和戰爭條件等問題。
卷四《虎韜》12篇: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主要討論平坦地帶的用兵問題。
卷五《豹韜》8篇:林戰、突戰、敵強、敵武、鳥雲山兵、鳥雲澤兵、少眾、分險,主要討論險要形勢下如何用兵。
卷六《犬韜》10篇: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主要討論軍事訓練與諸兵種作戰要點。
概括起來看,《六韜》一書的筋脈係於一個“韜”字之上,謀略致勝的思想貫穿於每卷每篇之中。因此我們認為,《武韜·三疑》“凡謀之道,周密為寶”(漢墓簡書作“凡謀之道,周微為主”)8個字是應該大寫的;不是寫在兵家的臥室之內,而是寫在自己的心上,以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永遠立於先算、多算、見機而動、動則為主的不敗之地。
吳如嵩先生曾經指出:《六韜》一書,“吸收了先秦兵家和諸子論兵的精華,成為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具有獨立體係和特色的重要兵書。”
“《六韜》最精彩的內容是它的戰略論。它論戰略,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思想。”(為孔德騏《六韜淺說》所作的序言,書由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吳先生的話是十分精辟的。
通觀先秦兵書不難發現,《六韜》把前人全民皆兵、國力先行的思想,不戰而勝、勝於無形的思想,上兵伐謀、以計為首的思想,擇將任勢、信賞必罰的思想,會心應道、行法用術的思想,利而誘之、親而離之的思想,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思想,重圍巧伏、機動靈活的思想,借敵資己、反客為主的思想,避實就虛、揚長抑短的思想,兵貴神速、先發製人的思想,以逸代勞、以假亂真的思想,等等,統統融而為一,且能賦以新意。
譬如《文韜》,旗幟鮮明地提出政治先於軍事、戰爭本乎道義的主張,進而深入探討了收攬人心、爭取民眾的重要性。
《孫子·始計》:“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但並未進一步論述如何才能“令民與上同意”的問題。且看《文韜·艾師》怎樣講:“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通行本“歸”作“赴”,今依漢墓竹書改)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麵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這就把孫子的思想做了透徹的闡述和準確的發揮。
再如《武韜》,相當係統地講清楚了一係列大軍事、大戰略問題。《孫子·謀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故意善用兵者,屈人之兵的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這便是孫子的“全勝論”、“大兵觀”。
《六韜》進一步闡述了這種思想。《武韜·發啟》:“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微哉微哉!”“無甲兵而勝,無衝隆而攻,無渠塹而守。(此二句依漢墓竹書)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
《武韜·順啟》:“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大理;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大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
再如《龍韜》、《王翼》一篇,提出了“王者帥師,必有服肱羽翼以成威神”的主張,並且進一步闡明了司令部的建設和人員的分工職責。腹心、謀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糧、奮威、鼓旗、股肱、通材、權士、耳目、爪牙、羽翼、遊士、術士、方士、法算,凡七十二人,分別負責作戰、宣傳、督導、天文、地理、教練、運輸、信號、工程、偵察、間諜、外交、醫護、軍需、統計等各方麵的參謀和管理事宜,是後世軍工設置規模的雛形,在世界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