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附錄薑子牙與《薑太公兵書》(1)(3 / 3)

《論將》一篇,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的主張,並進而說明需以“勇智仁信忠”作為將領的必備素質;《選將》一篇,論從軍事實踐中選將;《立將》一篇,論立將之重;《將威》一篇,論賞罰之法:這些無不具有普遍的軍事指導價值。

《陰符》《陰書》二篇關於戰區秘密通信的方法,據考證,要比西方采用同樣的方法早上千餘年。

《軍勢》一篇把道家思想引入軍事戰爭理論,重申了“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的精神,指出:“資因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

《奇兵》一篇除再次強調“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的精神外,還再次強調了將才的重要:“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另外,《五音》、《兵征》二篇講到了“聽聲”“望氣”的偵察手段,以前人們說是迷信,作者倒認為這是出神人化的境界,是連現代偵察技術都要為之努力的高超境界。

《虎韜》、《豹韜》、《犬韜》三卷較多地講述了當時的具體技戰術,這在今天是否就失去了借鑒意義了呢?否。如《虎韜·疾戰》說:“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前迭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這與現代戰爭中常見的閃電戰、鉗形合圍陣法極其相似。如《豹韜》中《鳥雲山兵》、《鳥雲澤兵》二篇,其陣法不但很像諸葛孔明所布“八卦陣”,而且與現代戰爭條件下的“瞞天過海”“聲東擊西”的戰術也是息息相通的。如《犬韜》中《戰車》、《戰騎》、《戰步》三篇,詳細分析了各兵種的優劣長短,這與“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孫子·謀攻》)的思想有相通之處。

這裏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古今通,精神通,披沙可以揀金。所以,千萬不要把《六韜》的迷信色彩、帝王思想看得太重,而要把《六韜》的精華汲取出來,為今日之我所用,向世界範圍推廣。

三《六韜》的價值和影響

《六韜》一書的出現既然是與戰國聯係在一起的,這裏就不能不簡單談談戰國形勢。戰國,顧名思義,戰爭的紛紜是其特征。在長達250餘年的七雄爭戰中,打了上千仗,死了數百萬人,秦國最終以其國富兵強、善於用兵而消滅了韓、趙、魏、燕、齊、楚,建立起統一的大秦王朝。

戰國較之以前,軍事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這些新情況,歸結起來約有六點:

其一,生產技術的提高為軍隊提供了新的武器裝備。傳統兵器如戈、矛、劍、戟等,原來都是用青銅器製造的,戰國時期則廣泛為鐵製兵器所取代。鐵器比起青銅器來,其強度要大得多,而其資源卻要豐富得多,用鐵製兵器裝備軍隊,殺傷力無疑更大。

其二,軍隊擴充,組織發達,兵員增至數十萬、百萬以上,出現了擁有萬輛以上戰車的強大戰爭機器。

其三,兵種由以前的車戰為主,發展到車、騎、步、水諸多獨立的兵種。

其四,由車戰的先陳後攻、先禮後兵,發展到騎步兵的突襲、迂回、分兵遊擊,說明戰爭方式和具體戰術起了新的變化。

其五,戰爭規模加大,戰線拉長,時間常常是曠日持久,結果則是由兼並到統一。

其六,出現了大批優秀的軍事理論家,提出了許多新穎而實用的軍事主張。《六韜》能進入為後人所推崇的兵書之林,決非偶然。

《六韜》成書於戰秦漢之間,決不意味著它隻能在那個時代才有效用,這是不言而喻的。

《史記·齊太公世家》:“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謀,皆薑太公為本謀。”司馬遷之言不虛,《六韜》的確為曆代名將所珍愛推崇,甚至被譽為兵家之始祖。劉邦的謀士張良所以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無疑與他精研《六韜》、深思其理大有關係。項羽、劉邦作楚漢之爭,終以漢勝楚亡而結束,是否與張良“數以《太公兵書》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有關呢?我看是隻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