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新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
——《文韜·文師》
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韜·文師》
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文韜·文師》
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
——《文韜·文師》
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韜·大禮》
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韜·大禮》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文韜·明傳》
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兩葉不去,將用斧柯。
——《文韜·守土》
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文韜·守國》
莫如所終,莫知所始,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
——《文韜,守國》
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
——《文韜·兵道》
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
——《文韜·上賢》
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
——《武韜·發啟》
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
——《武韜·發啟》
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武韜·文啟》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動之則濁,靜之則清。嗚呼,神哉!
——《武韜·文啟》
太強必折,太張必缺。
——《武韜·三疑》
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
——《龍韜·軍勢》
《六韜》格言之二——因勢利導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文韜·大禮》
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撫其左右,禦其四旁。
——《文韜·守士》
太上因之,其次化之。
——《武韜·文啟》
親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中必衰。
——《武韜·文伐》
微飾聖人,國乃大偷。
——《武韜·文伐》
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
——《武韜·三疑》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後攻其強,毀其大,除民之害。
——《武韜·三疑》
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
——《武韜·三疑》
古之善戰者,非能戰於天上,非能戰於地下,其成與敗皆由神勢。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龍韜·奇兵》
資因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
——《龍韜·軍勢》
心怖可擊。
——《犬韜·武鋒》
《六韜》格言之三——攻心為上
人食其祿,乃服於君。
——《文韜·文師》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韜·文師》
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
——《文韜·國務》
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武韜·發啟》
欲錮其心,必厚賂之。
——《武韜·文伐》
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故三軍之眾,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
——《龍韜·勵軍)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設之以事,玩之以利,爭心必起。
——《武韜·三疑》
明告吏士,勇鬥則生,不勇則死。
——《虎韜·必出》
《六韜》格言之四——賞罰分明
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
——《文韜·賞罰》
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
——《文韜·盈虛》
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文韜·賞罰》
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
——《龍韜·將威》
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龍韜·將威》
先期至者賞,後期至者斬。
——《文韜·分合》
《六韜》格言之五——收攬人才
將相分職,而各以官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矣。
——《文韜·舉賢》
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韜·舉賢》
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