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圖國篇(1)(2 / 3)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辟土四麵,拓地千裏,皆起之功也。

【注釋】

儒服:穿戴儒家學者的衣帽。儒,指儒家學者,後來泛指古代知識分子。

魏文侯:戰國時建立魏國的君主,姓姬,名斯,公元前446年~前397年在位。

軍旅:周製以1.25萬人為軍,500人為旅。在此泛指治軍打仗。

見:同現。

皮革:古代製造甲、胄、盾以及革車等戰爭器具的重要材料。

爍以犀象:在人的盔、甲、車身上畫上犀牛、大象等圖形,以壯軍威。爍,光彩耀眼。

戟:古代一種長柄兵器,形狀如戈與矛的結合體。長戟長二丈四尺,用於車戰;短戟長一丈二尺,用於步戰。

革車奄戶:車,輜車,裝運物資的兵車。戰時可用作掩護物,宿營時可供臥息,又叫重車,也泛指戰車。奄,通“掩”,覆蓋;戶,通“護”。革車奄戶,即用皮革掩護覆蓋重車之意。

縵輪籠轂:縵,沒有花紋的絲織品;籠,籠罩。轂,車輪上裝軸的孔。本句意謂將戰車用鐵皮和沒有花紋的布幔等物覆蓋遮掩。

田:同畋,打獵。

承桑氏:相傳是神農氏時東夷族部落之一,又叫窮桑氏。

有扈氏:夏禹時的部落之一,禹傳位於子夏啟,有扈不服,興兵討伐,為啟所滅。

社稷:社,土地神;稷,穀神。古代以社稷代指國家。

文德:指仁義禮樂等文教之功,常相對於武功而言。

醮:古代敬神或主人向客人敬酒的儀式。

西河:黃河西岸地區,今陝西東部。

鈞解:鈞,同均,指勝負不分,打了平局。解,和也,即打和局之意。

【譯文】

吳起穿戴儒生的衣冠,帶著治軍打仗的謀略去謁見魏文侯。

魏文侯說:“我對治軍打仗方麵的事情不感興趣。”

吳起說:“臣根據外顯的來觀察隱藏的,根據過去來推斷未來,君王為什麼言不由衷呢?現在君王一年四季派人殺獸剝皮以製革,並在革上塗紅漆、畫色彩,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形,這些東西,冬天穿著不暖和,夏天穿著不涼快。君王又派人打造二丈四尺的長戟和一丈二尺的短戟;還用皮布覆蓋戰車,這樣的車看起來並不華麗,用它去打獵也不輕便,不知君王要拿它們做什麼?如果是用來準備作戰,卻又不尋求會使用它們的人,這就好比孵雛的母雞去和狸貓搏鬥,也好比哺乳的母狗去挑釁老虎一樣,雖然有拚命的決心,卻必然喪生。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因隻講文德、廢棄武備而喪國。有扈氏的國君因仗恃兵多、凶狠好鬥、不修文德,也亡了國。英明的君主有鑒於此,必然對內修明文治,對外加強武備。所以,當敵人來戰而不敢進擊,這說不上是義;看著死傷的將士才哀傷,這也算不上是仁。”

於是魏文侯親自安排席位,夫人捧著酒杯,在祖廟宴請吳起,任命吳起為大將,防守西河。後來,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76次,大獲全勝64次,其餘12次未分勝負。魏國因此向四麵擴張領土達千裏之廣,這都是吳起的功績!

【心得】

吳起在論述中提出了“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謀略思想。文與武,曆來是治國安邦的兩大支柱,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廢。武功不離文治,如果不修禮樂法度,將無法維持社會秩序,造成國力貧乏;文治不離武功,如果沒有足以維護統治的武力,國家的穩定和社稷安全也是不可能的。

早在吳起之前,孔子就曾提倡“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的主張。孔子在魯國主政時,魯國正值多事之秋,孔子於是文武並舉,一來重修禮製,使民講禮義、知廉恥。同時,立綱陳紀、平定內亂,使魯國一度出現了中興跡象。

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魯定公與齊景公會盟於齊魯界上的夾穀山前。當時,魯定公沒有考慮采取必要的武力防護措施,孔子遂向定公說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之事不可相離”的道理,並舉出宋襄公不修武備而失霸權的例子,請定公命左右司馬率兵隨行。

到達會盟之地,孔子探知周圍駐紮了眾多齊國軍隊,則命左、右司馬提高警覺,隨時準備迎戰,又命大夫率兵車300乘,離會盟地十裏之外紮營。

不出孔子所料,齊國大夫犁彌果然對齊景公說:孔子知禮而無勇,不懂戰事。明日會盟,可由300萊夷人假扮成樂工,趁其不備拿下魯侯君臣、魯國命運便操之在我了。

第二天,齊魯兩國君相4人登壇會盟。齊景公派300萊夷人上前演奏本土之樂。魯定公嚇得變了臉色,而孔子卻是麵無懼色,請齊王先去夷狄之樂,齊王自知理虧,隻好讓萊夷人退下;之後孔子又要齊王懲處侮辱魯侯的樂隊領隊,齊王不肯,孔子怒不可遏,更對齊王說:兩國通好即兄弟,魯國的執法官也等同於齊國的執法官,於是舉袖大呼左、右司馬,二將立即飛馳上壇,於男女樂隊中各揪出一領隊當即斬首,餘下眾人驚走,齊景公駭然,魯定公起身下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