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圖國篇(2)(1 / 3)

民唯邦本,唯有民眾才是立國的根本。吳起之前,《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曾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寧。”吳起之後,曆代對此一權謀思想發揮頗多。如: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民,事之本也,財須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戰由民行;王者以民為天,君非民不立。因此,統治者必須認識到,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老子、管子對此一觀點的認識更為深刻。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管子也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朱元璋出身農民家庭,深知百姓疾苦,加上年少時有一段為丐乞食的經曆,促使他對平民百姓的需要體會的更加深刻。因此登基之後,他便用樸實的言語闡述民唯邦本的思想,即為官須替民作主,要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先民後國。他曾說:“農夫勤四體,種五穀,身不離田間,手不釋農用,終年勤勞,不得休息。他們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舊布衣,吃的是粗飯菜羹,卻負擔著國家的經濟來源。我們不可忘記農民的勞苦,取用要有節製,不能讓農夫遭受饑寒,更不能橫征暴斂,讓農民承受這種苦難”。他還闡述了愛惜民力的思想:“天下初定,百姓財力非常困難,就像剛剛會飛的鳥,不可以拔它的羽毛,也像剛種下去的樹,不可以搖它的根一樣。現在必須注重‘安養生息’,百姓足而後國富,百姓逸而後國安,未有民困而國獨富安者。”據此,朱元璋采取了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登記土地和戶口以及定稅率、減輕刑罰、徭役和賦稅等一係列措施,使明初人口增加,耕地擴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繁榮,而國力也隨之強盛起來。

曆史經驗反複證明:為政須以民為本,這是明智之執政者務須遵循的政治謀略之根本。曆史上,凡順應民心、為民謀福的執政者能得天下,反之則將為人民所唾棄。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流落四方的劉備勢力十分弱小,曾先後依附於陶謙、曹操與袁紹。袁紹被滅後,又依附劉表。但他一向重視部屬和關心百姓疾苦,所以甚得部屬和百姓的擁戴。在駐守新野時,荊州的豪傑紛紛歸附。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率領軍隊不戰而降,並引曹操前來攻打劉備。麵對強敵,許多部將都勸劉備率軍退避,但他力排眾議,堅持與荊州百姓一同撤退,並親自斷後。由於行動緩慢,終於被曹軍追上,經過長阪坡的一場激戰,才冒死突圍而出。然劉備愛民如子的佳話傳遍大江南北,為他爾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終於成就一番霸業。

唐太宗李世民曆經隋末農民起義的戰爭,親眼看見起義軍用鐵拳砸爛了隋王朝的腐朽統治,這讓他意識到民眾的力量,而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體會,並指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如割脛以自啖,腹飽而身斃”。所以,李世民稱帝後,十分注重人民的休養生息,堅持國以民為本,故輕徭薄賦,使飽受戰亂之苦的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民富終於國強,唐太宗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法國波旁王朝在17世紀末曾經十分強大,但由於輕視人民,采取“朕即國家”的獨裁統治,造成國力日漸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繼承王位,統治更加腐朽。為了顯示武力,他對鄰國發動戰爭,使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同時,還橫征暴斂,榨取人民的錢財來維持宮廷的奢侈生活。1789年,路易十六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召開“三級會議”。會議上,他無視群眾要求改革的強烈願望,拒絕對內外政策作任何變動,隻想增收新稅和籌集款項供自己享樂。這種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原則終於激怒了群眾,“三級會議”演變成人民起義,路易十六也被人民送上了斷頭台。

吳起所提出的教化說,認為統治者應加強教化老百姓,該思想極具現實意義。《管子·權修》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就現代社會的商業活動而言,為提高職員、科技人員、經營者的素質,公司根據經營規劃推行在職訓練是增進其發展的重要謀略之一。公司競爭力的強弱,既取決於公司中的部分人才,又取決於公司的全體員工,因此公司必須落實工作團隊及科技、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以體現“全員培訓、終身育人”的思想,提高公司的整體素質。

日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就十分強調人的作用,總經理提醒各級管理者:“事業的成敗在於人,一個公司在製造產品之前必須先製造人才。”他要求所有高級職員必須將一半精力放在“做人”的工作上:一是培養員工的敬業精神,即實事求是、創新發展、友好合作、光明正大、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禮貌謙讓、自覺守紀和服務奉獻等十大精神。二是促進與員工的感情融洽,並透過製度加以實施。每逢員工生日、結婚、生子,總經理都會親臨現場贈禮致賀。同時公司也很重視對員工的行為規範教育,頒布了39條《員工行為準則》,而公司嚴格執行製度,以此作為評定員工業績和升遷、獎勵的要項;三是重視員工的在職教育,定期舉行各項的在職訓練,並安排技術人員進修。該公司的這些措施,果然激發了員工的敬業精神,使產量大幅提升,產品合格率達9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