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圖國篇(2)(3 / 3)

明朝刑部尚書楊靖“忠有智略”,治獄公正平允,不為自己謀私利。有一次審訊一名武弁,門卒從武弁身上搜出一枚大珠,僚屬們驚奇不已,楊靖卻故意把它說成假的並當場砸碎。明太祖得知此事。對楊靖的人品深為歎服,認為:“靖此舉,有四善焉。不獻朕求悅,一善也。不窮追投獻,二善也。不獎門卒,杜小人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動心,有過人之智,應變之才,四善也。”明太祖就是任用這些善於正確處理天理與人欲關係的人為官作吏,所以國家興盛。

從現今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更應重禮義、講道德。

就商業經營與管理而言,注重“道”、“義”、“禮”、“仁”等“四美德”,必然會增進公司形象,提高社會信譽和知名度,而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

取信於社會,創造正派、優良的公司形象,借以擴大公司影響力,是取得經營成功的有效謀略。從內部企業管理來看,良好的公司形象可以凝聚共識,使全體員工團結一致,共同為公司的利益奮鬥;從外部市場競爭來看,良好的公司形象,可以對顧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有助於市場營銷。由此可知,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操勝券,就必須注重“道”、“義”、“禮”、“仁”,並以此來塑造形象。

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從1983年起,停用原有的“達特桑”品牌,而將所有出廠車輛換用“日產”的新品牌。原來,改換汽車品牌隻是日產企業統一公司形象計劃中的措施之一,該公司還把所屬的企業招牌以及信紙、名片乃至員工製服全部標準化。日產公司認為,統一企業形象能增強產品信譽度,不僅有助於提高公司在世界汽車市場占有率,還有助於提升公司在各方麵的聲譽。

日本伊藤洋貨堂的主管則要求店員,無論在店內或店外都要注意形象。所以,員工在夏季休假時會接到“放假期間,可自由登山、遊泳,但不可以過分曬太陽,更不可把臉曬黑或脫皮,這將使你的顧客感到不悅”的通知。由地鐵車站到伊藤洋貨堂總店,步行約需十分鍾,但洋貨堂總經理要求所有員工:“上下班途中,不許把外衣搭在肩膀上;如需脫下外衣,隻準搭在胳膊上,不然,將有損洋貨堂的形象。”此外,諸如“不準閱讀低級刊物”之類的“清規戒律”,幾乎是每天“朝禮”上的“必修課”。

在世界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在產品過剩的時代,一個企業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員工的人心向背變得越來越重要,消費者的人心向背越來越重要。

中國有句古語:人心齊,泰山移。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團隊的合作精神確實能夠起到扭轉局麵的作用。一個讓員工滿意的企業,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形象,而且總是能夠生產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或者服務。

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是一個讓員工滿意的企業,有以下幾個標準:第一,是否能夠給員工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能夠讓員工得到恰當的報酬;第二,能否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建立起一定的企業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第三,是否能夠給員工提供一定的升遷機會;第四,是否能夠給員工及家屬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

比如,蒙牛集團所從事的不僅是企業經營,更從事的是人心經營。

在蒙牛,經營人心的含義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

在蒙牛,最基本的規矩就是上禮下。掙錢多的請掙錢少的吃飯,職位高的送職位低的禮物,當官的向當兵的拜年……雖然是暫時的散財,卻感動了員工,從此領導具有了吸引力、號召力、影響力,具有了人格魅力。在以後的工作中,員工更有激情與幹勁。難道這是管理者吃虧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牛根生說得好:“我為什麼要散財?難道我不知道享福?”“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聚的時候,先聚心,後聚人。你把人心搞散了,企業垮了,到時你還有啥?你的利益還能‘可持續’?”

2001年,剛到蒙牛工作幾個月的李生茂,被確診為心髒病,做手術需要費用4.6萬元。在牛根生的帶頭作用下,蒙牛員工一共捐了3萬元。一年後,參加上海大型設備培訓班的李生茂麵對其他公司的高薪邀請,他說:你準備給我高薪,而蒙牛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4年,公司舉行“慰問特困員工活動啟動儀式”,2005年1月,再次慰問員工家屬……

除了贏得員工的心,蒙牛還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贏得消費者的心上,讚助奧運會,支援抗非典,向教師贈奶,等等,使得蒙牛的品牌脫離了單純的商業品牌形象,蒙牛人塑造了自己強大的社會道德形象。

可以說,蒙牛不僅贏得了員工的真心,更贏得了消費者的好感,建立起了蒙牛的良好形象。這是一項永不虧損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