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統治者為有效治理強悍的藏人,在加強軍事控製的同時,也采取了“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策。當時,藏人普遍信奉喇嘛教,教派中的薩迦派勢力較盛並最早歸順蒙古,元朝統治者遂大力倡導尊崇薩迦教王。忽必烈即位後,加封薩迦法王八思巴為“帝師”,又設總製院以“管領釋教儈徒及吐番之境”,而命八思巴領院事。後改總製院為宣政院,為一品衙門,總管全國佛教事務,由帝師總領宣政院事,吐番的各級官員由宣政院或帝師推薦,一般任用藏人。藏人因自己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又可以參與政權,遂逐漸消除對元朝統治者的敵意。
1928年7月,張學良在其父被炸死之後,繼任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主持東北大政。日本駐沈陽總領事林久治郎會見張學良,要求張承認其父與滿鐵總裁山本太郎商訂的《滿蒙新五路協定》並付諸實施。張學良婉言謝絕,稱皇姑屯的炸彈已將其父專車裏的所有文件毀滅,一切都已無根據,對方無言以對。
以柔克剛,有時又表現為暗中策劃、準備,以麻痹對方。三國時,呂蒙得知關羽進攻魏地樊城,想乘機奪回荊州,便假稱病重,返回建業,推薦當時還不出名的陸遜為右都督,代他鎮守陸口。陸遜為進一步麻痹關羽,便施用假和好、真備戰的策略。他上任後,立即修書給關羽,誇耀關羽德高望重,可與晉文公、韓信齊名;而將自己說成是個無能的書生,並千方百計地將關羽的注意力引向曹操一方。與此同時,東吳又暗中和曹操拉攏關係。正當關羽無視東吳而集中力量攻打樊城時,呂蒙把戰船裝扮成商船,悄悄地沿江而上,以突襲的方式奪取了荊州。
明嘉靖年間,嚴嵩掌理國政,以子嚴世蕃為爪牙操縱國事。父子倆飛揚跋扈,驕橫無禮,打擊異己,結黨營私,大學士徐階急欲除之,但自覺力量單薄,而且時機未到,於是便假意和嚴嵩父子親近,以麻痹他們。不久,都禦史鄒應龍上書彈劾嚴嵩父子,引起軒然大波,嚴嵩因此而辭職。然而徐階認為時機仍未到,便主動去安慰嚴嵩,嚴嵩非常感動。直至禦史林潤上書彈劾嚴世蕃,皇上大怒,要拘禁嚴世蕃時,徐階認為時機已到,於是便上奏嚴世蕃外通倭寇,陰謀作亂。皇上見奏,下令將嚴世蕃處死、嚴嵩革職,並沒收家產。嚴嵩被革職後,不久便病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決意發動太平洋戰爭,為了麻痹對方,日本政府主動和美國進行頻繁的外交談判,千方百計讓美方相信日本是誠心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談判進行了半年之久,直到1941年11月初,日本政府還派遣一位娶了美國太太,名叫來棲的人到華盛頓協助日本駐美大使野村進行談判。結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日本艦隊便偷襲了珍珠港,造成美軍的重大損失。
六簡募良才,以備不虞
【原文】
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募良才,以備不虞。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誌。秦繆置陷陣三萬,以服鄰國。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踰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注釋】
武侯:魏文侯之子,姓姬,名擊。文侯死,其子擊繼位,公元前397年~前381年在位。
料人:即料民,指登記戶籍、調查人口。
齊桓:齊桓公,齊國的國君,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姓薑,名小白,公元前685年~643年在位。
晉文:晉文公,晉國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
秦繆:繆通穆,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姓嬴,名任好,公元前659年~前621年,使秦成為西方的強國。
卒,古代軍隊編製的單位。周製百人為卒。在此泛指部隊。
【譯文】
武侯對吳起說:“請您談談治理軍隊、統計人口,以及鞏固國家的方法。”吳起說:“古代賢明的君主,總是謹守君臣之禮,講究上下等級的法度,並安撫聚集百官和民眾。同時按習俗進行教育,精選有才能的人,以防不測。從前齊桓公招募5萬壯士,賴以稱霸諸侯。晉文公招集4萬勇士作為前鋒,因而實現了自己的誌願。秦穆公征集3萬勇士作為衝鋒陷陣的部隊,借以製服鄰國。所以欲謀求富國強兵的君王,一定要能正確地認識其民眾,將群眾中有膽識而強健的人,集中編為一隊;把樂於進攻效命、顯示忠勇的人,集中編為一隊;把能攀高跳遠、敏捷善跑的人,集中編為一隊;把因罪罷官,想重建功勳的人,集中編為一隊;把曾經棄城逃跑,想洗刷恥辱的人,集中編為一隊。這5種編隊,就是軍中揀選的精銳部隊。有了這3000精銳的部隊,從內部出擊能夠突破敵人的包圍,從外部進攻則可以摧毀敵人的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