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圖國篇(5)(1 / 2)

再如三國時期出任諸葛亮之幕府參軍的馬謖,曾多次向諸葛亮提出許多作戰策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擁有天才般軍事才能的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馬謖的高明。然而馬謖的才能也僅在為主帥劃謀獻策而已,後來獨當一麵防守街亭,卻隻會照本宣科、不知變通,並且不聽實戰經驗豐富的王平的建議,而導致街亭失守的結果,諸葛亮為此痛悔自己用人不當!

其實,漢高祖劉邦擁有的傑出人才並不多,他之所以能擊敗項羽而奪得天下,就在於他善察其下屬的才能,並讓他們盡量發揮所長。

能兼收偏才,使之各展所長的莫過於戰國時以“養士”聞名於世的四公子。例如孟嚐君,門下食客3000人,每個食客都是各有所長,有些甚至是所謂的雞鳴狗盜之徒,然而就是這些人為孟嚐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孟嚐君曾經出使秦國,秦王恐放他歸國將不利於己,於是決定扣留孟嚐君。在萬般無奈之際,孟嚐君隻好設法討好秦王的寵妃,讓她在秦王麵前為自己說好話。秦王寵妃貪利,孟嚐君門下就從秦宮中偷得貂皮大衣及夜光璧獻給秦王寵妃。秦王在聽信寵妃為孟嚐君說的好話之後,放走了孟嚐君。孟嚐君雖拚命奔逃,怎奈函穀關守將不等雞鳴聲起是不開城門的,於是門下一名食客便學雞鳴而騙得城開,孟嚐君因此才沒有被秦王後來派出的追兵趕上而得以逃脫。

又如信陵君對待守城門的侯嬴有如上賓,剛開始侯嬴並沒有顯出特別的才能,後在“竊符救趙”的事件中,才因仰賴侯嬴的計謀而取得成功。後來信陵君遭魏王忌,不得已避居趙國十年,而當魏國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信陵君為了賭氣不願回國解圍,也是其門下一名賣漿者對他曉之以理,才讓信陵君幡然醒悟。

孟嚐君、信陵君所任用的皆是偏才,有些具有的才能甚至是一般人所不屑的。但關鍵時刻,卻由這些偏才發揮了常人所不能替代而且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能治國、武能經邦的通才,自古以來極其少有。諸葛亮可算是通才,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又能治國經邦;唯其如此,才會讓劉備“三顧茅廬”請他作為軍師,後拜為丞相,自劉備亡故之後,也全憑著諸葛亮之能才保劉禪偏安巴蜀數十年。

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個通才,他既能率千軍萬馬馳騁疆場,也能在得天下之後,將大唐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成就後世人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盛世。

當然,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觀點去苛求古人,更何況現代人中,亦罕見能真正稱為通才者。現代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分工細致,而這種細致的分工,其發展勢將越趨精細。因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若每個領域都要涉及,恐怕畢其一生心力都無法完成。如此一來,不要說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就是要保持現狀也難以辦到。因此,現代社會考察人才的標準主要在於“專”,雖然仍提倡“博”,但若能專精於某一領域或技能,才稱得上“才”吧。

中國有一句諺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指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各個方麵都同具能力。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為“固步自封”找借口而不願不斷改變觀念、更新知識,那麼不求為通才,也不為此而抱憾,確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當然,人們也不應當借口“專”而否定“博”,否則隻會導致停滯不前。今日雖然難以致“博”,但人們也應當在“專”的基礎上盡一己所能去多掌握一些知識,多培養一些能力。當代一些青年,總是抱怨“生不逢時”,似乎自己是“無用武之地”的天才,而認為那些在各行各業卓然有成的人隻不過是巧遇機會而已。其實,機會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有些人之所以能做出傲人的成績,在於他們能正確地評估自己,並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由此我們可以說世間是先有千裏馬,然後才有伯樂。而且我們還可以說:即使世間沒有“伯樂”,隻要是“千裏馬”就會自然發揮其日行千裏的超凡能力。

八世不絕聖,國不乏賢

【原文】

武侯嚐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嚐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