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圖國篇(6)(1 / 2)

戰國時期,齊國發生內亂,公子糾和小白兩兄弟為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管仲是公子糾的親信,曾射傷過公子小白。後來小白奪得王位,為齊桓公。管仲在齊無法立足,隻得逃到魯國。懾於齊的強大,魯君用囚車將管仲遣送回齊,管仲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但桓公認為管仲有輔佐之才,不僅不計前仇,反而予以重用。於是管仲銳意革新、奮發有為,使齊國成為稱霸一時的強國。

燕國在與齊國的戰事失敗後,國內一片凋零。燕昭王即位後,為重振國威,報仇雪恨,於是先放下身段,用厚禮招聘賢才。昭王去見郭隗,隗說:“君王如真要招賢納才,就從我郭隗開始。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被你重用,更何況超過我的人呢?”昭王聽後,贈予郭隗一座宮室,並拜郭隗為師。昭王誠心誠意納才,使大批懷才抱德之人爭先恐後投奔燕國。樂毅、鄒衍、劇辛等能人,均聚於昭王帳下,燕國因此強盛起來。28年後,燕聯合秦、楚攻齊,稱霸一時的齊國大敗,連齊都臨淄也被攻破了。

魏征原為李建成的親信。建成是皇太子,按理應繼承皇位,但李世民在建唐戰爭中功勳卓著、才智過人,也覬覦皇位。在雙方的明爭暗鬥中,魏征多次勸諫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以除後患。後來李世民發動兵變,殺李建成、逼父退位後登上皇位。在清算李建成餘黨時,魏征對當年力勸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一事供認不諱,且對李世民出言不遜。但李世民心胸坦蕩,認為魏征敢於直言,是難得的經國之才,不僅不追究昔日怨仇,並對魏征委以重任,寵信有加。魏征不負所望,犯顏直言,多次糾正李世民為政的缺失,對唐朝政治起了積極作用。

“國不乏賢”,但是在選賢任能的過程中,還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例如,有人認為選拔人才應該“舉賢不避親,薦能不避仇”,這種用人方法或許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時期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是否適用於每一個時期呢?漢朝的用人製度就明顯排斥這種做法。《後漢書·蔡邕傳》中說:“初,朝議以州郡想黨,人情比周,乃製婚姻家之家機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複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

這話的意思就是:本地人不得為本地長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監臨,有血緣關係或者婚姻親屬關係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門或者地區為官。

對於舉賢不避親的危害,古人有很深刻的論述:舉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是以才不及務,奸無所懲。若此道不改,求以治亂,難矣。

如果大家都有襟帶關係,就可能出現作奸犯科卻不能進行懲罰的情況,自然沒有辦法進行管理,更談不上什麼穩定繁榮了。

很多人可能有疑問,你要的不是“賢”嗎?隻要是“賢”,你管他是不是“親”,何必分他是不是“親”。特別是現在,人才難得,為了表明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和不拘一格,隻要是人才,都接納,都歡迎。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暫時的人才,卻可能會破壞整個企業的管理製度,擾亂企業的管理環境,最終使得非親非故的人才不願意進來,導致企業破敗了局。

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實行“舉賢避親”,能夠避免企業“家族化”,因為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家族化”存在很多弊端。

如果企業舉賢而不避親,往往使得相互之間的角色模糊。家族成員是企業的員工、總經理等,同時,又是董事長的侄子、總經理的侄女等,公司內部關係非常混亂。

另外,其他員工在與“這些員工”共事時,往往會有很多的“顧慮”,既擔心自己的貢獻得不到認可,同時害怕得罪“這些員工”而導致上司的批評等,這會嚴重打擊其他員工的積極性。這給企業帶來的後果,在短期內或許不是很明顯,但是從長期來看是不利於企業發展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是“親”,當違反了企業的規章製度的時候,往往有情麵的存在,甚至還有說情的存在,懲罰起來變得非常的艱難,並可能導致製度的失效和管理的混亂,公司的管理摻進了很多非經濟的因素,企業最終不能正常運轉。

民營企業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俞飛說:“家族化經營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家族觀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優秀人才比較困難。而企業又要發展壯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時隻有從家族內部挖掘,結果家族中一些資質平平、能力一般的人進入高層。盡管這些人不比其他員工的貢獻大,甚至還要小,他也會因自己的特殊關係而爭權奪利、不幹實事、頤指氣使、自封‘元老’、養尊處優並要獲得超額利益,這對執行企業的管理與激勵機製打擊很大,會嚴重影響到非家族成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